-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戏剧影视表演试题及答案
一、基础理论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中“体验”与“体现”的辩证关系,并举例说明其在舞台实践中的应用。
2.解释“心理动作”与“形体动作”的区别与联系,结合具体表演场景说明如何通过动作设计推动人物心理发展。
3.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陌生化效果)对传统戏剧表演提出了哪些挑战?在当代影视表演中是否存在类似的创作手法?请举例说明。
4.中国戏曲表演中的“四功五法”具体指什么?其“程式化”特征与话剧、影视表演的“生活化”要求是否矛盾?为什么?
5.列举三种以上“方法派”(MethodActing)的核心训练方法,并分析其与“斯氏体系”在演员创作路径上的主要差异。
二、实践操作题(每题20分,共60分)
(一)单人命题小品(限时5分钟)
题目:《候车厅的失物者》
要求:考生需扮演一名在长途汽车站候车时遗失重要物品的旅客。物品设定为“母亲临终前留下的旧布包”(内有照片、褪色的毛线手套)。需完成以下表演层次:
①发现布包丢失时的瞬间反应(0-1分钟);
②回忆最后一次见到布包的场景(1-3分钟,通过“心理视像”外化表现);
③向工作人员求助时的情绪变化(3-4分钟,从急切到克制);
④确认无法找回后的静默收尾(4-5分钟,需包含一个标志性细节动作)。
(二)双人互动表演(限时8分钟)
题目:《错位的重逢》
情境:两个曾是高中同桌的旧友(A与B)十年后在医院走廊意外相遇。A如今是外卖骑手(左手缠着渗血的纱布,背包侧袋露出半盒止疼药),B是肿瘤科室的实习医生(白大褂口袋插着未拆封的考研复习资料)。要求:
①开场通过“交流适应”展现两人认出彼此的“滞后感”(前2分钟);
②对话中需自然融入“高中时B曾帮A补课”“A因父亲重病辍学”的前史信息(2-6分钟);
③结尾设计一个“欲言又止”的停顿(6-8分钟),通过眼神、肢体的微反应传递未说出口的情绪(如遗憾、祝福或不甘)。
(三)情绪转换训练(限时3分钟)
题目:《电话》
规定情境:角色收到暗恋对象的短信:“今晚7点,老地方见。”(喜悦)→接电话得知奶奶突发脑溢血送医(震惊)→挂断电话后深呼吸整理情绪,准备去医院(平静)。
要求:
①三个情绪节点需有明确的“转换支点”(如手机屏幕的光影变化、握电话的手从颤抖到攥紧);
②避免“脸谱化”表演(如仅用大笑/尖叫/面无表情完成转换),需通过细节(如手指摩挲衣角、喉结滚动、眼神焦点变化)体现情绪的“渗透过程”;
③整体节奏需符合“生活真实”的逻辑(从喜悦的“轻盈感”到震惊的“失重感”,再到平静的“强撑感”)。
三、综合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具体剧目(如《雷雨》中周朴园、《茶馆》中王利发),分析“潜台词”在表演中的作用,并说明演员应如何通过“动作性语言”将潜台词外化。
2.以某部经典电影(如《教父》中马龙·白兰度、《活着》中葛优)为例,论述“克制表演”(Underplay)的艺术价值,及其与“夸张表演”(Overplay)在不同类型作品中的适用性。
答案与评分参考
一、基础理论题
1.答案要点:
斯坦尼体系中,“体验”是演员通过“设身处地”的情感投入,在内心提供与角色一致的心理状态;“体现”则是将这种内心体验外化为可感知的舞台行动(如语言、表情、动作)。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无体验的体现会沦为“做戏”,无体现的体验则无法传递给观众。例如《玩偶之家》中娜拉“出走”前的独白,演员需先体验其对婚姻、自我认知的崩溃(体验),再通过颤抖的声音、逐渐握紧的拳头、突然定格的眼神(体现)完成情感释放。
评分标准:能准确界定概念(3分),辩证关系分析清晰(3分),实例贴合且具体(4分)。
2.答案要点:
“心理动作”指角色内心的欲望、目的(如“想隐瞒真相”“渴望被理解”),“形体动作”是实现心理动作的外部手段(如“绞手指”“背过身”)。二者联系:形体动作是心理动作的“载体”,心理动作是形体动作的“动力”。区别:心理动作需通过分析剧本、挖掘潜台词获得,形体动作需结合角色身份设计(如工人的粗粝手势与知识分子的含蓄手势)。例如《推销员之死》中威利向妻子诉说“今天生意很好”时,心理动作是“掩盖失败,维持自尊”,形体动作表现为避开妻子的目光、用抹布反复擦拭本已干净的桌子,通过重复的机械动作暴露内心的焦虑。
评分标准:概念区分明确(3分),联系分析到位(3分),实例说明具体(4分)。
3.答案要点: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要求演员不代入角色情感,而是以“观察者”身份引导观众理性思考(如通过念白提示、打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