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1-3回读后感.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浒传1~3回读后感200字

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读后感1

读第一回,最让我唏嘘的是洪太尉的“傲慢”如何酿成大错。仁宗朝瘟疫肆虐,本是朝廷安抚百姓的契机,却因洪太尉的官僚做派走向失控——他无视住持“步行拜天师”的诚心之劝,遇虎蛇便怨天尤人;面对“伏魔之殿”的层层封禁,又以权势逼迫开殿,见“遇洪而开”便自诩天命,全然不顾历代天师的警示。那道掀塌殿角的黑气,哪里是妖魔出世,分明是上层失德引发的祸端预兆。作者用“牙齿捉对厮打”“心头十五个吊桶”写他的怯懦,与前文傲慢形成反差,直白揭露:北宋的乱局,从不是天命所致,而是像洪太尉这样的官员,将个人私欲凌驾于百姓安危之上的必然结果。

读后感2

第一回的“奇幻”背后,藏着对现实的尖锐批判。伏魔殿的铜汁锁、重重封皮,本是“秩序”的象征,却抵不过洪太尉一句“快与我打开”——权力一旦失去约束,再坚固的规则也会崩塌。文中“数百年不见太阳光”的殿内环境,恰似北宋末年压抑的社会氛围,而一百单八个魔君的金光四散,更像被压迫者反抗意志的觉醒。最讽刺的是,朝廷本想靠“设醮祈禳”消灾,却因官员失职反而“引祸”,这像极了当时的社会现状:统治者迷信皇权与神权,却不愿解决赋税苛重、官吏腐败的根本问题,最终只能让“祸乱”从底层蔓延,为后续好汉聚义埋下宿命般的伏笔。

读后感3

洪太尉这个人物,堪称北宋官僚的“活体标本”。他奉旨请天师,却将公务变成“摆架子”——不愿步行显诚心,遇险便抱怨,见奇殿便好奇,全然忘了“救瘟疫、安百姓”的初衷。当他喝令火工掘开石碑时,那句“你等阻当我,却怎地数百年前已注我姓字在此”,将官僚的傲慢与愚昧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看不到封皮背后的警示,只看到“遇洪而开”的巧合,最终放出妖魔后又慌忙隐瞒,这种“事前专横、事后避责”的行径,正是当时朝廷官员的通病。作者塑造这个人物,不是要写一个“反派”,而是要揭示:当权力掌握在这样的人手中,百姓的苦难与社会的动荡,早已注定。

读后感4

第一回的细节描写,让“天命”与“人祸”的对比更显深刻。描写龙虎山时,“根盘地角,顶接天心”的雄奇,本是仙山气象;可到了伏魔殿,却是“黑烟霭霭扑人寒,冷气阴阴侵体颤”的阴森,一明一暗间,暗示“正义”与“邪恶”的对立。洪太尉遇虎蛇的情节尤其精妙:老虎“毛披黄金色,爪露银钩十八只”,蛇“昂首惊飙起,掣目电光生”,看似是自然凶险,实则是对他“失德”的警示——可他不仅不反思,反而怨道“教下官受这般惊恐”,将个人感受置于职责之上。这种细节中的隐喻,让“误走妖魔”不再是简单的奇幻情节,而是对“失德者必遭祸”的现实注解。

读后感5

读完第一回,我看到的是“乱自上作”的开篇定调。朝廷面对瘟疫,无减免赋税、开仓放粮之策,唯一办法是“请天师设醮”,这暴露了统治阶层的无能——他们不信百姓能自救,只信鬼神能庇佑。而洪太尉作为朝廷代表,亲手破坏“锁魔”的秩序,更像一个象征:北宋的“秩序”本就脆弱,只需一个傲慢官员的推动,便会彻底崩塌。那一百单八个魔君,不是“邪恶”的化身,而是被压迫百姓的“反抗火种”,洪太尉的行为,恰是点燃这火种的导火索。作者以这样的情节开篇,不是要写“妖魔作乱”,而是要告诉读者:所有的民间动乱,根源都在朝堂的失德与失职。

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读后感1

第二回最让我共情的,是王进“隐忍中的反抗”。他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凭武艺立足,却因高俅的私仇被迫逃亡。面对刁难,他不说一句硬话,只道“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不是懦弱,而是清醒——与掌握军政大权的高俅对抗,只会连累老母。最动人的是他逃亡前的细节:设计支开牌军、连夜收拾细软、扶母上马的谨慎,以及投宿史家村时,因史进母亲患病便停留授艺的善良。王进的“走”,不是对体制的妥协,而是对“正直”的坚守——他不愿同流合污,也无力改变现状,只能以“离开”保留最后的尊严。这种“被动反抗”,恰是当时无数正直官员的无奈选择,读来让人唏嘘。

读后感2

高俅的发迹,是对北宋选官制度的辛辣讽刺。一个“吹弹歌舞、刺枪使棒”却“仁义礼智皆不会”的浮浪子弟,仅凭“踢得一脚好气球”,便从帮闲一步步升为殿帅府太尉,甚至能公报私仇逼迫王进逃亡。文中“发迹后改‘毬’为‘俅’”的细节,看似小事,却藏着深意——他连名字都要摆脱“市井气”,却改不掉骨子里的卑劣。更讽刺的是,他掌权后第一件事不是整顿军务,而是报复旧怨,这种“以私废公”的做派,正是北宋末年朝政腐败的缩影。高俅的存在,让我明白:当国家的军政要职被这样的人把持,王进的逃亡、史进的反抗,都成了必然的结果。

读后感3

史进的成长,是第二回最亮眼的部分。他本是“不务农业,只爱刺枪使棒”的富家子弟,被王进击败后,不恼不怒反而拜师,这份“虚心”难得;父亲去世后,他独自掌管庄院,整顿庄户防备强盗,显露出责任感;活捉陈达后,被朱武“同死”的苦肉计打动

文档评论(0)

幸福人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高校教师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11月1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