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尚书训诰文体研究解析课件.pptxVIP

2025 尚书训诰文体研究解析课件.pptx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训诰文体的溯源与界定:从“王言”到“文体”的历史演进

演讲人

01

训诰文体的溯源与界定:从“王言”到“文体”的历史演进

02

训诰文体的文本特征:从语言到结构的多维解析

03

训诰文体的文化功能:政治、宗教与教育的三重维度

04

训诰文体的现代启示:传统文体的当代转化

05

结语:训诰文体的核心价值与研究意义

目录

2025尚书训诰文体研究解析课件

各位同仁、同学们:

今天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尚书》训诰文体的研究课题,于我而言既是学术积累的一次梳理,也是与经典对话的再深入。作为长期从事先秦文献与文体学研究的工作者,我始终认为,《尚书》不仅是“上古之书”,更是中国文体自觉的源头之一;而其中的“训诰”类文本,恰似一把打开早期政治话语与文学表达之门的钥匙。接下来,我将从文体溯源、文本特征、文化功能与现代启示四个维度,系统解析这一经典文体的内涵与价值。

01

训诰文体的溯源与界定:从“王言”到“文体”的历史演进

训诰文体的溯源与界定:从“王言”到“文体”的历史演进

要研究训诰文体,首先需明确其概念边界与历史脉络。《尚书》作为“记言”之书(《汉书艺文志》),收录了虞、夏、商、周四个时期的官方文献,按内容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六体。其中“训”与“诰”虽常并称,但细考其源,二者在功能与语境上存在细微差异。

1训诰的语义考辨:从动词到文体的转化

“训”字在甲骨文中写作“”(《甲骨文字典》),本义为“说教、教导”,《说文解字》释为“说教也”,段玉裁注“说教者,说而教之”。《尚书》中的“训”多为上对下的劝诫教导,如《伊训》是伊尹训诫太甲,《高宗肜日》中祖己训诫武丁,均体现“训诲”的核心功能。

“诰”字甲金文中作“告”加“言”旁(《金文编》),本义为“告晓、昭告”,《尔雅释言》注“诰,告也”。《尚书》中的“诰”多为王者向臣下或民众发布的政令文告,如《大诰》是周公东征前告谕诸侯,《康诰》是周公分封康叔时的训示,强调“布告天下”的公开性与权威性。

从语言发生学看,“训”与“诰”最初是动词性的行为(教导、告谕),随着这类文本被系统记录并流传,逐渐固化为具有特定功能、结构与语言特征的文体名称。这种“行为—文本—文体”的转化,是早期文体形成的典型路径。

1

2

3

2训诰的时代分布与政治背景

据笔者统计,今文《尚书》28篇中,明确标为“训”“诰”的有11篇(含《盘庚》三篇),集中于商、周两代:商代有《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周代有《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多方》。这一分布与商周“王官之学”的成熟密切相关——商代“重神”,但已出现“王言”的系统记录;周代“重人”,通过“制礼作乐”强化政治话语的规范性,训诰文体正是这种“敬天保民”思想的文本载体。

以《盘庚》为例,三篇均为盘庚迁殷时对贵族与民众的训话。据《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盘庚为扭转衰局,以“天命”“先王”为依据,反复强调迁都的必要性,其文本既是政治动员令,也是商代训诰文体的典型样本。

3训诰与其他文体的区分:以“誓”“命”为参照

《尚书》六体中,“誓”是临战誓师之辞(如《甘誓》《汤誓》),侧重“约束军旅”;“命”是册命臣工之辞(如《文侯之命》),侧重“授职赐爵”;而“训诰”则是日常政治语境中的教导与告谕,更强调“道德劝诫”与“政策阐释”。例如《康诰》开篇“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以亲属称谓拉近距离,继而详述“明德慎罚”的治国纲领,既非战时的激切,亦非单纯的封赐,而是系统的政治训示。

通过上述考辨可见,训诰文体是商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为实现政治整合、思想统一而创造的官方文体,其形成标志着中国早期“政治文本”向“文学文体”的初步自觉。

02

训诰文体的文本特征:从语言到结构的多维解析

训诰文体的文本特征:从语言到结构的多维解析

作为早期官方文书的典范,训诰文本在语言风格、结构模式与修辞艺术上呈现出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既是商周文化精神的投射,也为后世政论文体奠定了基础。

1语言风格:古朴质直与微言大义的统一

训诰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古奥难懂”。汉代学者已感叹“《尚书》难读”(《史记五帝本纪》),唐代孔颖达注《尚书》时更称“辞多古语,又杂以方言”。这种古奥性源于三方面:其一,商周口语与后世差异巨大,如“猷”(谋划)、“肇”(开始)、“诞”(大)等词汇已非现代汉语常用;其二,文本多保留占卜、祭祀的原始语境,如“格人元龟”(《大诰》)指“至善之人与大龟”,需结合商代“龟卜”传统理解;其三,部分语句因传抄讹误导致语义模糊,如《盘庚》“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紊”本作“汶”,通“文”,指“文采”,后演变为“混乱”义,需借助古文字学考释。

但古奥之外,训诰语言又追求“微言大义”

文档评论(0)

189****603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012235243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