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知识城——古代科技小集成.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跨世纪知识城 祖冲之的世界纪录 圆周率是求圆周长、圆面积、球体积时经常用到的,在生产实践中用途 非常广泛。因而,有关它的计算,一直是古今中外数学家们关注的课题。在 国外,古希腊的阿基米德计算过圆周率,曾求得圆周率的两位小数的精确值; 在我国,也有人很早便研究圆周率。成书于西汉初年的 《周髀算经》,就有 “周三径一”的说法,认为圆周率是3。到了西汉末年,数学家刘歆又得出 92 3.1547 的圆周率值;而时至东汉,张衡则用 3 =3.1622和 这两个数值作 29 为圆周率。 三国时的数学家刘徽用割圆术的方法,求出圆周率的值是3.14,取得了 我国古代关于圆周率研究的一个重大成果。 公元429年,祖冲之诞生在范阳郡遒县 (今河北省涞源县)的一个士大 夫家庭。他的祖父、父亲都很喜欢数学。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祖冲之从儿时 起,就对数学着迷。每当父辈们用 “算筹”来计算时,他就瞪着好奇的大眼 睛,默默地瞅着那些 “算筹”。渐渐地,他也能得心应手地摆弄这些用来计 算的小竹棍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祖冲之已不满足于那些简单的运算,他开 始研究前人的成果,希望在此基础上有更大的突破。 一天,祖冲之得到了一本刘徽作注的 《九章算术》。他如获至宝,上朝 归来,便躲在书斋里潜心阅读。 随后不久,祖冲之便开始了他的计算工作。当时,没有计算机等先进的 计算工具,所有的只是一些作为算筹的小竹棍。祖冲之便利用这原始的计算 工具,每天在公务之余不停地计算着。从 12边形、24边形、48边形、96边 形、192边形、768边形、1536边形、到 12288边形,反复地运算。一根根 小竹棍被摸得通红发亮,一双手被磨出了厚厚的老茧。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 终于得出了比较精确的结论。 3.1415926<π<3.1415927这个数值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精确的,直到 一千年之后,才有人打破这个纪录。 计算机的祖先——算筹和算盘 一次,一个中国代表团访问前西德某学校,主人请客人们参观完现代化 的电子计算机之后,又指着一幅挂图说: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计算器。”代 表团成员一看,原来竟是中国的算盘。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著名化学家李约瑟博士曾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史》 的研究,待他全面地考察了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之后,以赞美的口气说:现 在流行于世的算盘,是中国人发明的,它可以跟中国的四大发明相提并论, 完全可以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那么,这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也就是咱们中国人的绝活——算盘,是怎 样发明的?又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 算盘是由 “算筹”脱胎而来。早在西周初年,为了计算,咱们中国人创 造了一种简陋的计算工具——算筹。这算筹就是用竹片等制成的小圆棍。计 算时,把它们或纵或横摆放在平坦的物体上,原理跟算盘相似。 所以,人们说,算筹是算盘的前身。那算盘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这好 像还没有谁能说出具体的时间。不过,在一千多年前后汉人徐岳的 《数术记 遗》中,已有 “珠算”一词。 算盘问世最早最确凿的 “视觉证据”,是在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画的 《清明上河图》中。据有关珠算专家考证,该图左端所画赵太丞药店的柜台 上放着一样东西,就是一架算盘。据此可知,早在宋朝,算盘就巳在社会中 普遍使用。 元代以后,算盘更风靡于世。上至皇家显宦、豪商巨贾,下至平民百姓、 市井小贩,无不家藏户有。 时至明代,算盘完全取代了算筹。随着算盘的普及应用,一些指导珠算 的书籍也应运而生。如徐心鲁的 《盘珠算法》(1573),柯尚迁的 《数学通 轨》(1578)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程大位撰写的《直指算法统宗》(1592) 一书,书内详细记载了珠算的口诀、技巧,被人们称为“商人的《四书五经》”。 这本书后来还流传到了日本,成了日本珠算的必备教科书。 明代初年,中国的算盘流传到日本。现在,日本的山甲市还保留着一把 古老的算盘。这把算盘的盖板反面有 “文元子年”的标记。“文元子年”就 是中国明英宗正统九年。俄国的算盘,也是由中国传入的。到了 19世纪 20 年代,算盘又经俄国传播到欧洲。至此以后,算盘便开始走向了世界

文档评论(0)

山丹丹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