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姚莹.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志在 “经世” 姚莹,字石甫,号明叔,晚年又号晚和,别署幸翁。清中叶时安徽省桐 城县人。 桐城姚家的先祖居在麻溪,后世迁居县城,仍称麻溪姚家,自明朝时便 已是著名的文化世家和仕宦望族。清朝以来,姚家以政绩、儒学、文艺、义 行等而闻名者有很多人。就近亲说,官至刑部尚书的名臣姚文然,是姚莹的 七世祖;以 “经学”名世、官至翰林院编修的姚范,是姚莹的曾祖;以学术 文章称师表、被目为 “桐城文派”主将的姚鼐,是姚莹的叔祖。 1785年 11月8日,姚莹诞生于桐城县内北后街的这样一个名门世家之 中,兄弟排行居三。先世的声名显赫,虽然对他的生活道路和人生追求,留 下深刻的影响,但到他出世时,家境已趋没落。他祖父姚斟元,秀才出身, 并未发达,终生在外教书或当幕僚 (就是今天所说的秘书)。他父亲姚骙, 虽自幼读书,却连秀才也未考上,只好继续教书为业。 姚莹家自祖父辈分居,所承祖产本来有限,祖父两代又无什么作为,家 境自然一天不如一天。姚莹生时,家中尚有仆妇四人供差役;到他七岁时, 便不得不将旧宅售出,租房居住,父辈再行分居;到他九岁时,连最后保留 的一名女仆也只好裁减,家务都由他母亲操作;他十岁时,正赶上夏天发大 水,屋内水深三尺,他母亲拖带孩子借浮板于水才幸免于不死,断炊之苦, 更不在话下。 所幸他母亲张氏也出身桐城名门,为清初大学士名臣张英的曾孙女,虽 也家道衰落,但自幼知书明理,志当贤妻良母,特别注重教育后辈成人,家 境再艰难,也要培养孩子读书向上,即令为此而典衣卖物也在所不惜。姚莹 自六岁开始从师读书以后,张氏不顾日间劳累,每晚必亲自检查他兄弟的课 业,见有所长进则喜,若有所赖惰,必加体罚,即使老师原谅他们,她也都 丝毫不放过。有时,姚莹兄弟没有机会读书时,张氏便亲任教师,不让孩子 学业荒废。姚莹兄弟的 《周礼》、《诗经》二书,便得自母亲的口授。等孩 子开始学作文时,张氏又亲抄范文数十篇、唐诗百首为课本,督促学习。当 姚莹苦读至深夜,伏案而睡觉时,张氏怜爱不已,常常故意借冬夜脚冷唤醒 孩子,姚莹惊醒忙上床为母 “捂脚”,“抱母足而眠”。真是母督子严,子 爱母慈。 俗话说: “家贫出孝子。”先世的光荣,家境的衰落,生活的困苦和贤 母的督教,深刻激励着幼小的姚莹,使他暗下决心:刻苦读书,发扬先德, 重振家声,报效国家与社会,不负贤母的殷切期望。早年的生活坎坷,也使 他对中下层社会的实际,具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养成了他后来为官时关心 民间疾苦的宗旨与作风。同时也造就了他刚正不阿、实心实意办事、不向困 难低头的性格与志向。 21岁那年,姚莹赴安庆参加府学考试 (当时桐城县属安庆府)。因为盘 费有限,只好借住在亲戚家。这位亲戚势力眼,对待姚莹十分不好。姚莹不 堪羞辱,一气之下,便拔脚回家,待另作经济准备,再参加下期考试。科举 时代,应试是读书人的关键时刻。姚莹竟宁可放弃,而不受窝囊气。从这里 不难看到他个性的一个侧面。 他回家后,正逢叔祖姚鼐在家,见他提前回来,十分奇怪,便问他何故 如此。姚莹只好实说。叔祖闻言,既赞许这个侄孙的志气,又不忍他失去这 次考试的机会,便拿出银两资助姚莹赶去应试。结果,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补为府学附生,在科举道路上超过他父亲,成了秀才。回家后娶妻方氏,也 是桐城名门之后。隔年,也就是1807年秋,姚莹又去南京应 “丁卯科”江南 乡试,考中第十八名,成为举人。在科举道路上超过了他祖父。时年23岁。 次年春天,又到北京参加 “戊辰科”会试,考中第三十二名,成为贡士。继 经殿试,考中三甲第十名,成为进士。在科举道路上,追上了他叔祖和曾祖。 喜报到家,知者无不称赞姚家继起有人,贤母心血没有白费。依当时制 度,考取三甲的进士,即可等待有官位时授官。由于官位有限,一时难于轮 上,久留北京,又开销甚大,非家境所允许,姚莹只好于当年秋请假回家省 亲,及早结束了有生以来的首次北游。 无论是去南京参加乡试,还是去北京参加会试,都使姚莹开阔了心胸与 视野,并因同年 (同科考中者称同年)、师生(主考官为考中者的座师,分 科试官为考中者的房师,考中者则为座师、房师的门生)、同乡 (同省者为 大同乡,同府、同县者为小同乡)、世谊 (上辈有交往,后辈继之,为世谊) 等关系,结识了许多新交,有的成为姚莹的终生知友,有的是令他终身不忘 的知遇。在这些交往中,姚莹的器识与才能,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他 的知名度大为提高,官场与知识界由此知道桐城姚家有个后起之秀姚莹。

文档评论(0)

山丹丹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