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伦理学全套教案
教材:《中国伦理学引论》
(钱广荣撰写,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版)
第一章 伦理学的对象、范围与方法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在从古到今的学科体系中,学科的对象总体上可以分为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三大领域,由此而可以将各种不同学科归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学三个门类。 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所谓的人学,又可因其对象不同的存在方式和形态而进一步划分为具体的学科门类,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哲学、经济学、法学等。沿此思路拓展和延伸,每一个具体的学科门类又可以进一步划分更为具体的不同学科,如化学可以分为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哲学可以划分为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科技哲学等,法学可以划分为宪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等。总之,不同学科的分类标志是因学科的不同对象而设定的。每门学科围绕其对象又可以分解为不同的范围,学科的丰富发展和分类的细化实际上是学科研究在范围上深化和拓宽的结果。学科的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学科的方法也有所不同,甚至有很大的不同。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包括人学,在对象和范围问题上存在一个明显不同的地方,这就是:自然科学的对象是纯粹客观的实体,社会科学及人学的对象却不一样,它是以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方式和形态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的,这使得一切社会科学和人学都带有价值论的特质,都是真理观与价值论相统一的范畴体系。这是一切形态的社会科学和人学都带有意识形态特色的根本原因所在。正因为如此,社会科学的方法也有别于自然科学。
伦理学有自己特定的对象、范围和方法。
第一节 伦理学的对象
伦理学的对象是道德。在人类社会纷繁复杂的精神现象中,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形态,一种特殊的精神生活方式。伦理学就是一门在这三个视阈内研究道德的发生、发展和进步的规律的社会科学学科。在学理上,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真理观与价值论相统一的范畴体系;在实践上,伦理学是将关于道德的真理与价值的知识理论运用到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的精神生活中的范畴体系。因此,把伦理学看成是单纯的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或看成是一个单纯的价值论学科,都是不合适的。
一、伦理与道德
初学伦理学的人时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伦理学既然是以道德为对象的,为什么不称其为道德学呢?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到对伦理与道德这两个词语的含义的理解问题。
伦理与道德是伦理学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也是支撑伦理学的逻辑基础、贯穿伦理学所有范畴的两个最基本概念。因此,在科学的意义上准确理解和把握伦理与道德这两个概念,也是学习和研究伦理学的逻辑起点。
伦理一词,是由“伦”与“理”演变结合而成的。“伦”与“理”都在伦理之前就出现了。《诗经·小雅》中有“维号斯言,有伦有脊”,《论语》里有“言中伦”,《孟子》中有“察于人伦”、“明人伦”等。在中国古人的理解中,“伦”有多种意思,但基本的意思还是当作“辈分”看。“理”的本意是指根据玉石的纹路“治玉”,如《战国策》有这样的记述:“玉之未理者为璞,剖而治之,乃得其鳃理”。
“伦”与“理”连用成伦理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中:“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众庶者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从这段关于伦理概念的解释文字中不难看出,伦理的初始含义指的是政治意义上的一种典章制度,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所谓“政治伦理”,并不具有后来 “人伦伦理”的明确含义。后来,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是这样解释伦理的含义的:“伦,从人,辈也,明道也;理,从玉,治玉也。”意思是说,伦理是一种通过“治”而通达的人与人之间的辈分关系。这就是后来与道德构成某种特定内在联系的伦理了,这一含义一直延续到今天。简言之,伦理是一种关系,一种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和评价的特定的社会关系。
道德一词,在中国是由“道”与“德”两个词演变而来的。“道”,最初的涵义是道路,如《诗经·小雅》说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以后,引申为自然之“道”——外在于人的自然规律或自然力量,人应当遵循的社会之“道”——社会行动准则和规范。如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指的是自然之“道”(《老子第四十二章》)、孔子说的“志于道,据于德”的“道”是指社会之“道”。(《论语·里仁》)“德”,属于个体道德范畴。最初见于《周书》,指人内心的情感和信念,后来被广泛用作“得”,即“得”社会之“道”于心之“性”。《礼记·乐记》所说的“礼乐皆德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认识和理解了礼乐制度,依礼乐制度行事,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后来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论语注》中注释孔子所说的“据于德”的“德”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ppt课件.ppt
- 东海县第二中学(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小结综合》ppt课件.ppt
- 高邮市第二中学(必修4)2.1《向量的概念与表示》ppt课件.ppt
-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必修5)3.2《一元二次不等式》ppt课件.ppt
-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ppt课件.ppt
-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1.2《子集、全集、补集》ppt课件之一.ppt
-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1.3《交集、并集》ppt课件.ppt
-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2.2《指数函数》ppt课件.ppt
-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2.2《指数函数》ppt课件之二.ppt
-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2.2《指数函数》ppt课件之一.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