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陈朝祖医疗经验.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深研病机穷究方理的陈潮祖 宋兴整理 编者按:陈潮祖,四川宜宾人,从事中医病机理论研究、方剂教学、临床工作近 50年,其突出成就也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方面。理论上,他对脏腑病机作了系统 深入的研究,尤以“五脏宜通”论和“膜腠三焦”说为具有突破性的新创见。其 “五脏宜通”论明确指出,五脏气机活动的特点仍是“以通为用”;其“膜腠三 焦”说则不仅发“三焦根源于肝”之新说,且从膜腠之结构、位置及与脏腑津气 的相互关系等不同角度,论述了膜腠三焦的生理、病理意义。方剂学上,创以五 脏病证为纲类方和从脏腑病机入手阐明方理的方书新体例,强调方随法施,法因 证立,证系于五脏,把理、法、方、药融为了一体。临床上,长于通过调理气、 血、津、液在膜腠及脏腑的盈、虚、通、滞治疗多种疑难杂证。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朱熹《朱文公文集》 陈潮祖,男,1929年2月生于四川省宜宾县李场镇。陈氏自幼资质明敏,喜 读书,善为文。因其母宿疾久困,常延医诊治,长期耳濡目染,渐至心有所感, 情有独钟,遂矢志岐黄,以济世活人。18岁从同里孙芳庭习医,学成,悬壶桑 梓,医誉鹊起。1957年赴成都中医学院深造,结业后留校从事教学、临床、 科研工作。曾任方剂教研室主任,现为中医教授,方剂学硕士导师,成都市政协 委员。1991年被国家选定为全国500名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 他在学术上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全面继承,大胆创新。且数十年如一日,教学 之余,深入临床,临床之余,着力科研,在各方面都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在 教学上始终坚持以论明理,以案实论,做到论实理透,加之言辞婉雅清新,内容 妙趣横生,闻者无不誉为“月下清泉,流于石上”;在理论上,倡言“五脏宜通” 和“膜腠三焦”说,言人所未言;在临床上,以调理脏腑“气、血、津、液的盈、 虚、通、滞”为治疗主张,对气管炎、胃肠炎、肝炎、肾炎、高血压、冠心病等 多种慢性病、疑难病均辨证精确,立法精当,用药精省,疗效卓著。其著述有《中 医治法与方剂》、《中医方剂与治法》、《中医病机治法学》,以及行将问世的 《方理求真》等近300万言。其中,《中医病机治法学》为其代表作。该书以 脏腑为本,从气、血、津、液的升、降、出、入和盈、虚、通、滞立说,系统阐 述了病机三要素;而且以五脏统病机,以病机统治法,以治法统方药,把中医理、 法、方、药第二卷572融为了一体。使制方有所宗,用方有所本,颇为临床家 所重。该书问世后,迅速被日本翻译出版,流传海外,影响巨大。 其为人,刚耿不阿,仁爱不矜,虽名扬中外,而一如布衣。对患者,惜孤怜贫, 仁爱有加;对同道,谦谨容让,成人之美;对后学,奖掖荐拔,不遗余力。亮节 高风,堪为后学师表。 学术精华 一、倡言“五脏宜通”在《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 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之论的基础上,后世 明确提出“六腑以通为用”,而未及五脏。五脏气机活动到底是“以通为用”, 还是“以塞为用”?自此晦而不明。这是一个直接涉及临床治疗学思想的重大问 题,有鉴于此,当代著名中医学家陈潮祖先生,在其《中医病机治法学》一书中, 响亮提出“五脏宜通”。并以《内经》之说为根据,对“五脏宜通”的生理、病 理及治疗意义作了深刻论述。 (一)明五脏气机活动特点陈氏指出:在《素问·五脏别论》有关脏腑藏、泻、 满、实之论中,藏与泻相对而论,脏与腑完全对立,很容易使人在探讨脏腑气机 活动特点时,建立完全对立的认识,加之后世学者在研究发挥这段经论时,明于 腑而晦于脏,只高揭“六腑以通为用”说之帜,却不曾对五脏通塞有过只言片语 的论述,所以,这段《经》论既是“六腑以通为用”说的滥觞,也是五脏气机活 动特点晦而不明的根源所在。 他还进一步指出:要从学术本质上澄清这一疑点,就得首先辨明《经》论与后世 “六腑宜通”之说是否性质同一?而要弄清这一点,就必须深刻了解《内经》原 旨。他认为,对于《内经》有关脏腑藏、泻、满、实之说的辨析,1986年光 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由成都中医学院郭重夫教授主编的《黄帝内经讲解》一书, 最为畅达透彻。其谓“五脏主藏精气,其所藏精气,即是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 只有所藏精气丰满充盛,五脏乃至全身的脏器组织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所 以五脏精气宜贮藏于内,不宜散泄于外。”又:“‘化’,指转化。‘传化物’, 指六腑不但有传送水谷的功能,而且也是水谷消化腐熟、化生精微的场所。水谷 只有在六腑中依次传送,才能化生精微,排泄糟粕。”又:“藏,就是汲取水谷 精华;泻就是传送水谷,排泄糟粕。所以脏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