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管理理论产生发展各历史阶段及其代表学说.ppt

西方管理理论产生发展各历史阶段及其代表学说.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超Y理论   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是不同的,应针对不同的工作性质和人员素质等情况,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   Z理论   企业应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采用集体研究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决策方式;强调对职工实行长期考察和逐步提升的制度;上下级关系要融洽;加强对职工知识的全面培训;控制与诱导相结合。 * X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一般人都有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赏的方法不足以战胜其厌恶工作的倾向,必须对其进行强制监督,并以惩罚为主要管束手段,才能迫使他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去实现组织的目标。 Y理论认为:人性并非生来就是懒惰的,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只要给予一定的外界条件,就能激发人的能动性去努力工作,达到确定的目标;如果职工的工作没干好,应从管理者本身去寻找妨碍劳动者发挥积极性的原因,主张以诱导与信任代替强制与管束,去鼓励职工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 故事发生在宋真宗祥符年间,因皇城失火,宏伟的昭君宫殿被烧毁,大臣丁渭受命全权负责宫殿的修复。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解决很多问题,特别是运输问题。丁渭提出了一个巧妙的“一箭三雕”方案:先在宫殿前的街道挖沟,取出的泥土烧砖烧瓦;再把京城附近的汴水引入沟渠中,形成一条运河,用船把各地的木材石料等建筑材料运至宫前;最后沟渠撤水,把清墟的碎砖烂瓦和建筑垃圾就地回填,修复了原来的街道。这个蕴含着运筹学思想的方案合理、高效地同时解决了三个问题,是中国古代管理实践的典型范例。 孙子兵法该书13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名言就是一例,这种辩证的策略思想在书中比比皆是。孙武的策略思想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管理上都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日本和美国的一些大公司甚至把《孙子兵法》作为培训经理的必用书籍。 战国时期周公所著一书,对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进行了理想化的设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财政、教育、军事、司法和工程等方面,特别是对封建国家的经济管理方面的论述和设计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美国财富杂志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D·波顿在他的名著《大话管理100年》中,肯定当代“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思想,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就被提倡。他指出:“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得人心者得天下’。意思是指,皇帝只要得到了人民的爱戴就能很好地统治这个国家。古老而遥远的东方提出的这一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就是要以人的管理为中心,获取员工的心,让他们以企业为家,更愉快地工作,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高效益。这就是当今管理中常提的‘人本管理’。”波顿不仅推崇孟子的“人本管理”,而且对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大为赞赏。他说:两千多年前,中国有个伟大的思想家,叫老子。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思想――“无为而治”,也就是说要减少管理当局的干预。两千多后的今天,这种思想被吸入了现代管理,其核心就是“信任、授权”。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极为丰富,春秋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时期,各种管理思想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自秦汉以后,尽管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管理思想家,但大都是在前人基础上的补充和发展,因此, * 我们以其中的儒、法、道三家为代表进行分析,需要强调的是他们的管理思想还不能称为科学,其属性属于经验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治国之道、为君之方、做吏之规。 儒家首先提出人性本善的基本假设,进而提出仁政、德治、礼制的管理方法,最后提出要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目标。 法家首先提出人性本恶的基本假设,进而提出法制、刑治的管理方法,最后提出要达到崇君权和富国强兵的管理目标。 道家首先提出人性自然的主张,进而提出无为而治的管理方法,最后指出要实现的管理目标是至德之世。 * (1)儒家的管理思想——仁政德治论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作为利益一元化管理体制的维护者,积极主张恢复周王朝初期的管理模式,并赋予了自己的理想于其中,在“人性本善”的前提下提出了以仁政、德治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模式。 孔子提出“仁”。‘‘仁者,爱人。”“民之仁也,甚于水火。”孟子依此提出‘‘仁政”。“有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不忍人之心,是为仁心;不忍人之政,是为仁政。”孟子进一步指出:“仁者无敌。”“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郡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②德治 儒家主张施仁政,其中的重要内容是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认为“苛政猛于虎”。儒家倡导用道德感化的方式来统治人民,因此主张德治。孔子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政、刑只能起镇压作用,使人不敢犯罪;德、礼则可以笼络人心,使人知耻归心。要“为政以德”、“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使民也义”。孟子主张:“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推行仁政德治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