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乐府民歌差异形成原因探析.docVIP

南北朝乐府民歌差异形成原因探析.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南北朝乐府民歌差异形成原因探析 【作者】陈小娅 【关键词】南北朝??乐府民歌??差异??形成原因 【指导老师】李金荣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言 南北朝时期是继汉代之后乐府民歌再度盛行的时期。现存南北朝民歌,大都保存在南宋郭茂倩编选的《乐府诗集》中。 南朝民歌现存约500首,包括清商曲辞、舞曲歌辞和杂曲歌辞,绝大多数为清商曲辞。清商曲辞又分吴声歌、西曲歌和神弦歌三大类。吴声歌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现存歌辞326首,有《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华山畿》和《读曲歌》等二十余种,大都为恋歌。西曲歌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荆楚一带,包括江陵、襄樊等城市,现存142首,有《石城乐》、《乌夜啼》、《莫愁乐》等34曲。大都写商贾水上生活和商妇送别怀人的。神弦歌产生于建业一带,是民间祭神曲,现存18首,有《白石郎》、《青溪小姑》等曲,多写人神相恋。 北朝民歌现存70首左右,大多为“梁鼓角横吹曲”,部分为杂曲歌辞(如《西洲曲》)和“杂歌谣辞”(如《敕勒歌》)。 萧涤非先生曾有言:“我国文学,自先秦之世,即已有南北两派之不同,大抵南方缠绵婉约,北则慷慨悲凉。南方近于浪漫,北则趋重实际。南方以辞华胜,北则以质朴见长。而此种区别,在南北朝民间乐府中,表现尤为显著。”[1](p255)今验之以作品,乃觉此言确实不诬。大体而言:从题材说,南朝民歌多半出自商贾、妓女、船户和一般市民之口,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内容狭窄,大多数为情歌,而且多以女子的口吻来唱,或表现对爱情的向往,或表现对负心男子的哀怨等,如《子夜歌》、《读曲歌》、《懊侬歌》。西曲歌则大多写船户旅人思故的离别孤苦心情,如《拔蒲》、《那河滩》等。北朝民歌则内容广泛得多,有的反映战争的罪恶,如《企喻歌》、《慕容垂歌》、《隔段歌》;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如《紫骝马歌》、《陇头流水歌》;有的反映爱情生活,如《捉搦歌》;有的反映北方各民族的尚武精神,如《琅琊王歌》、《企喻歌》;有的则反映了北方的游牧生活和北国风光,如《敕勒歌》,相当全面地反映了北朝200多年间的社会状况和时代特征,战斗性、现实性强,类似汉乐府民歌。从风格来说,南朝民歌艳丽柔弱,缠绵哀怨,含蓄深婉。北朝民歌则质朴刚健,悲凉慷慨,直率泼辣。从诗句形式看,南朝民歌多为五言体,北朝民歌形式为杂言,变化多;从语言看,南朝民歌常用谐音双关语,而北朝民歌语言质朴无华。 那么,造成南北朝乐府民歌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地域环境的影响 南北朝乐府民歌题材以及风格上的明显不同,我认为首先是由于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不同造成的。 在农业经济的社会条件下,地理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形成起着很大的作用。自然环境决定了生活条件,影响到生活方式,不知不觉的陶冶了人的性情,形成了感情基调,进而形成一个地域的气质类型,这就很自然的影响到文风上来了。颜之推云:“南方水土柔和,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浊而讹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2](p223)宋代郭茂倩也说:“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3](p234?)都扼要指出了这种不同。《南齐书》认为“江南景色是桃花绿水,秋月春风,自晋迁江左,南朝文学得到江山之助。”[4](p617)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流域,那里气候湿润,山川秀美,物宝天华,陶养了人民温柔、恬静的性格和浪漫的情思。《宋史?地理志》云:“南方水土柔和,人性柔慧。”[5](p2177)这样的环境,自然滋养青年男女生发多情之怀。正如民歌中所唱的那样: 阳正二月,草木郁青青。蹑履步前园,时物感人情。(《读曲歌》)[3](P415) 朱光照绿苑,丹华粲罗星。那能闺中绣,独无怀春情。(《子夜四时歌??春歌》)[3](P400) 他们唱出的歌曲也是艳丽柔媚比较细腻的: 光风流月初,新林锦花舒。情人戏纯月,窈窕曳罗裙。(《子夜四时歌??春歌》)[3](P400)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飞鸿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3]P(400) 北朝的生态环境则是高原、大漠、旷野、峡谷、崇山峻岭和辽阔丰美的草原,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粗犷、豪放、乐观的品性,反映在诗中,便不似江南的圆润清丽,而是北方特有的莽苍雄壮,刚健有力。如千古绝唱《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