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与身份建构——从户籍制度变迁透视对农民身份的建构.docVIP

户籍制度与身份建构——从户籍制度变迁透视对农民身份的建构.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户籍制度与身份建构 ——从户籍制度变迁透视对农民身份的建构 摘要: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与计划经济逻辑和体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作为各国的一项基本管理制度,在我国其形式与国外相似,但管理手段却很不相同,附加了许多行政的,经济的,福利的功能,人为地造成了城乡和区域间的差异和不公平,把城乡居民划分为两个身份不同的群体,赋予城乡居民不同的地位,权利,待遇和义务。本文旨在以我国作为这种象征资本的户籍制度的变迁为主线来阐释它功能上的变化并试图运用布迪厄的场域和习性的理论来深入地分析在这一过程和实践中对农民不平等身份的建构。 关键词:户籍制度 变迁 场域 习性 身份 一、户籍制度和身份 户籍制度是政府行政职能部门对所辖人户的出生,死亡,迁徙,婚姻等基本状况进行登记并进行相关管理的一项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它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户籍制度仅指以反映人口基本信息为核心的户籍登记,户籍统计,户籍档案,户籍证件等一系列法律制度,也是世界各国最根本的社会管理制度,在国外通常更多地称为“民事登记制度”。广义的户籍制度包括与户籍制度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社会管理制度,不仅仅提供人口统计的基本信息资料,而是包括与公民的身份,职业,迁徙等权利相关的一系列的社会管理制度。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广义的户籍制度。 身份,亦作身分。依据《辞海》中的解释,主要是指人的出生,职业,所处的社会地位或资格等。身份等级制曾是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但由于地理环境,传统文化,民族特点,国家形成等因素的影响,身份制在不同的国度以不同的面目呈现,如印度的种姓制度,日本的四民制度,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的欧洲都是典型的等级身份社会。我国也是一个等级名分制度十分悠久的国家。新中国的建立,消除了阶级剥削和压迫,在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在法律上人人平等,这是历史和文明进步的表现。然而,户籍制度作为一种象征资本,即被人们承认和接受了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资本,对不同的群体划分出明显的区隔,尤其使农民这一拥有较少资本的群体更加处与一种弱势的地位。 二、户籍制度变迁及理论分析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大体经历了形成(建国初-1958年)、发展(1958年-1978年)、初步改革(1978年至今)三个阶段①1956年12月3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今年秋季以来,安徽,河南,河北,江苏等省灾区和非灾区的农民,复员军人和乡,社干部盲目外流的现象相当严重。流出的50年代初开始,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城市人口迅速增加,1953年全国城镇人口达到了7826万人,比1952年增加663万,比1949年增加2016万。农村非种粮人口和因灾害减产造成的缺粮人口,需要供应商品粮的有1亿人左右。加上粮食市场的混乱,就出现了1953年春全国性严峻的粮食购销形势。因此,1953年12月,全国城乡开始实行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城市人口供给商品粮,农村人口粮食自给。195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和《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对农村中粮食“三定”(定产,定购,定销)制度和市镇中定量供应标准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统购统销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对于扭转粮食购销紧张的被动局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1985年,奠定了后来中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重要基础。1955年11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把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所占比例列为划分市镇标准的指标之一。但总体来说,1958年以前,我国实行户口迁移政策。1949年9月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通过的《宪法》都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自由。有关户口管理的政策也只对迁移提出须办手续的要求,并未加任何限制条件。 因此,从1949年到1958年间,人口流动与迁移十分频繁。虽然如此,但从上述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情况来看,为了稳定国家政治和经济状况,国家不断加强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特定的历史时段中在一定的程度上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户籍管理的功能是针对不同的群体出台相应不同的法规,可以说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是无形中构建了不同的“社会空间”。布迪厄所谓的社会空间实际上指的就是具有若干权力关系的空间,它向任何试图进入这一空间的行动者强行征收一种入场费,也就是相对于这一场域而言具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资本。在我国,对农民索取的资本就以统购统销政策的形式表征出来,使农民这一本身拥有的资本量很少的群体处于更加边缘的地位,并且强化他们作为农民身份的固定性和不可转化性。这一时期的户籍制度在功能上的扩展使原本管理人口的制度和粮食供应制度挂钩,远远超出了户口制度作为一个文本所涵盖的法律法规的部分,而是成为包含了实践中的或行动中的制度,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管理学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