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工艺学第一章绪论.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请仔细填写文档简介。如果是PDF扫描型文档则更应该简介,将增加至少百分之六十的访问量。

氨基酸工艺学 * * 参考书籍: 氨基酸工艺学,陈宁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 科学家已发现的存在于动物(包括人类)体内的氨基酸至少有20种,但其中,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这8种氨基酸是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须通过食物加以补充,属于“必需氨基酸”。 除了上述20种氨基酸外,在1986年和2002年还分别发现了2种新的天然氨基酸,即第21氨基酸“硒半胱氨酸”(Selenocysteine)和第22氨基酸“焦赖氨酸”(Pyrrolysine)。西方学者认为,新发现的这2种氨基酸在基因遗传密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谷氨酸发酵机制 第三章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第四章 谷氨酸生产菌的主要特征、育种及其扩大培养 第五章 谷氨酸的发酵控制 第六章 噬菌体防治 第七章 谷氨酸提取 第八章 味精的精制 第九章 赖氨酸发酵、提取和精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氨基酸发酵的发展历程 一、发酵法生产氨基酸的起源 1820年,蛋白质被水解为氨基酸。 1850年,在实验室里,化学法合成氨基酸。 1866年,德国的H.Ritthausen博士用硫酸水解小麦面筋,得到了谷氨酸(Glu),它是一种酸性氨基酸。 1872年,Hasiwitz和Habermaan水解酪蛋白也得到了谷氨酸。 1908年,日本味之素公司的创始人池田菊苗博士,从海带浸泡液中提取了一种白色针状结晶物,即谷氨酸一钠,它具有强烈的鲜味。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农业部的L.B.Lockwood在葡萄糖培养基中好气性培养荧光杆菌时,发现培养基能够积累α-酮戊二酸,并发表用酶法或化学法将α-酮戊二酸转化为L-谷氨酸的研究报告。 1910年,日本味之素公司以植物蛋白(小麦面筋、豆粕)为原料,用盐酸水解生产谷氨酸。这是氨基酸工业化生产的开端。 1948年,日本对α-酮戊二酸进行积极研究,得到了对糖的转化率为50%~60%的α-酮戊二酸产生菌。 1956年开始,日本协和发酵公司筛选了由碳水化合物转化为L-谷氨酸的菌株,选育出一种谷氨酸棒状杆菌,是生物素缺陷型。 1957年,日本协和发酵公司正式工业化发酵生产味精。 随后,日本味之素、三乐、旭化成工业公司等也进行了味精的发酵法生产。 日本各国立大学对谷氨酸及其他氨基酸产生菌的选育。特别是将遗传、生化等的知识与技术的引入,选育出了许多人工诱发突变菌株,发表了关于赖氨酸、鸟氨酸、缬氨酸、丙氨酸、高丝氨酸、苯丙氨酸等发酵生产的研究报道,一部分氨基酸的发酵生产也相继被实现。 二、氨基酸发酵技术的发展 与微生物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 四千多年前的酿造技术,如酒、醋、酱油、泡菜的发酵。 1667年,荷兰人安东尼.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并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 1857年,法国人巴斯德揭示了发酵产物是由微生物产生的。 1905年,德国人科赫发明了固体培养基,获得了细胞的纯培养物,是微生物发酵技术发展的第一个转折点。 随着杀菌技术的运用和简单密闭式发酵罐的发明,发酵技术逐渐进入近代化学工业的行列,可通过人工控制环境条件进行乙醇、丁醇、丙酮等厌氧发酵。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人们对青霉素的生产进行深入研究。 1945年,以深层培养方式进行大规模发酵生产青霉素,从而建立了深层培养技术,这是微生物发酵技术发展进程的第二个转折点。 空气除菌技术、机械搅拌通风技术的运用,推动了抗生素发酵工业的快速发展,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好氧发酵的次级产物相继投产。 1928年,英国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1956年,日本发酵法成功生产谷氨酸。 氨基酸发酵工业引进了人工诱变育种和代谢控制发酵的新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氨基酸发酵工业的发展,至今大部分氨基酸可通过发酵法进行生产。 代谢控制发酵技术以动态生物化学和微生物遗传学为基础,通过人工诱变获取适合生产某种产物的突变株,此突变株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培养,能够选择性的大量生产人们所需的产品。 代谢控制发酵技术的建立是微生物发酵技术发展进程的第三个转折点。 发酵动力学的建立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的应用使发酵过程控制趋于优化。 生物反应器的不断改进,使发酵过程中的传质、传热更加高效。 新材料不断被研制成功及其技术的应用,如膜技术在空气除菌、产物提取中的应用,新型离子交换剂在产物提取中的应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1973年第一个目的基因重组成功,奠定了基因工程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基础,成为微生物发酵技术发展进程的第四个转折点。 此后,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出现,原料范围和产品种类日益扩大,产率也逐渐提高。 编码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大肠杆菌R6-5质粒DNA,和编码有四环素抗性基因的另一种大肠杆菌质粒pSC101混合后,加入核酸

文档评论(0)

中华书局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