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析原始彩陶装饰纹样中的平面构成法则.docx

浅析原始彩陶装饰纹样中的平面构成法则.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原始彩陶装饰纹样中的平面构成法则[摘要]原始彩陶作为中国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它特有的魅力,从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的平面构成法则来看,不仅体现了原始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现代艺术带来了许多启示。关键词:原始彩陶;装饰纹样;平面构成法则原始彩陶对于原始人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满足了人类生活实用性的需要,另一方面其装饰纹样中平面构成的完美结合,也满足了人类审美的追求。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的视觉艺术,它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排列,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是设计中最基本的表现。我们今天要探讨原始彩陶纹样的平面构成法则,不仅包含了美的形式,而且还包含了美的内涵。这种奇异幻化的符号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猜想。一、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的类型1.动植物纹样彩陶装饰纹样早期以动物纹样居多,植物装饰纹样较为少见,其原因是先民在生活之初以狩猎为生,并无农业。对于以渔猎为生的他们,动物自然成为他们创作的主题和描绘的对象。而动物装饰纹样以仰韶文化中半坡类型的鱼纹为代表。早期的鱼纹装饰在形式上一般多为单体鱼纹组成,在摹写原型时多以写实为主,保持了实物的原型特征。后期的鱼纹装饰一般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鱼纹组成,在摹写原型的基础上已经开始抽象化意象化(有联体鱼纹,双向鱼纹,多尾鱼纹等)。半坡的鱼纹总体上比较注重细节的刻画,可以从鱼样的鱼鳞纹式,口部装饰和眼部、腮部的表现等局部说明。(图1) (图1)在仰韶文化中的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中,“花纹母体最常见的是垂弧纹和回旋钩纹,也有圆点,窄带,豆荚,花瓣和网格等,这些在陕西和河南庙底沟类型遗址中都是常见的纹样”。2.人物纹样原始陶器上的人物纹饰表现了先民对自我的认识,通过对自然的征服,达到自我的超越。半坡型彩陶纹中的人面纹样,发现的七例中,纹样多装饰在器物的内壁。纹样画出似鱼尾的装饰,面部是类似于椭圆形,眉工以上涂满黑色或三角形的变形。眼睛、鼻子用直线和竖线表现,耳部用对称向上的折线或鱼尾做装饰,嘴角则是形似鱼尾的图形修饰(图2)。(图2)青海大通县马家窑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纹样中每五人为一组,手牵手,面部同一方向,头上束有发髻,每外侧的人臀部线条可视为舞蹈动作。表现出原始人对繁衍的重视,对生活的再现,征服的快感,及对宗教和巫术的崇拜。3.几何纹样几何纹样一部分从自然界中直接选出或抽象出,一部分由“象形”的变化阶段而演化出。几何纹样是用点线组成,按原始人的审美法则用不同粗细、长短、交叉等的方式把点线描绘在器物上。早期纹样的基本组成是环带纹样式,在陶器上出现的纹样一般为三角形等单独纹样并列或二方连续形式。这种略显幼拙的纹样较之以后的纹样缺乏律动感,且形式感也较为单一。其后出现的斜线打破这种单板构成,而后演变出的折线纹也给纹样注入新活力。这类造型特征在马家窑类型时期被强化。“它完全舍弃了块面的造型方法,把线上升为对绝对的表现意义,已不必从属于任何具体的纹样的特征。它们或以平缓的,力度均匀,粗细一致的线来产生平衡和舒展感;或以粗细有规律变化的,硕大粗砺线的起伏,回转,曲折等来强化其律动效果。这两类线往往被构置于一种整体纹样中,以造成变化和恍惚迷离的情景。”二、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的平面构成法则: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的平面构成法则可以归纳为:形式美、抽象美、意象美。本文将重点对形式美从和谐与对称角度进行分析。(一)形式美1、和谐 和谐即协调,是事物在矛盾对立的诸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实现的统一。人的和谐感觉是与自然的和谐规律相统一的,它是一个合理的自然的运作规律。艺术设计者正是提取了自然和谐形成的要素,运用点、线、面组织成各种形式法则来实现设计意图的,因此和谐之美不仅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而且是可以运用它去创造我们心目中的美。公元前6世纪,由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创立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用数学研究乐律,指出了弦长与音色的比例美。他们注意到了很多自然物如植物,动物乃至人体上均有着一种协调的规律,并总结出形成这种和谐状态的比例,即“黄金律”,其比值为1:1.618,也称“黄金分割”。在欧洲最典型的有希腊雅典的巴特农神庙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其建筑整体与局部都符合此比律。这个比律虽然不是中国人总结出来的,但我们的祖先不论是在建筑方面或者其它的设计方面,均不自觉的体现出“黄金律”这个形式法则。应当讲,自古希腊一直到今天,这个比例充分显示了它在造型艺术中的价值。 这究竟为什么呢?据研究,人们看到以这种比例构成的物体时,心理的节律是和谐的,心情是愉快的。因为他找到了两个事物之间恰到好处的距离。这种比例作为人们的一种审美尺度,便很自然的与心理感觉联系在一起了。与物如此,对人也是这样,所谓“中庸之道”即是“恰到好处”,而非简单的不偏不倚。《论语?雍也》有云:

文档评论(0)

企业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