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屯溪三期光泽段防洪工程可研报告第三章工程地质.doc

富屯溪三期光泽段防洪工程可研报告第三章工程地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 工 程 地 质 3.1 绪言 福建省闽江上游富屯溪三期(光泽段)防洪堤工程包括:北溪右岸寨里段防洪堤、北溪右岸崇仁段防洪堤、北溪右岸铁路桥段防洪堤、北溪左岸铁路桥上游段防洪堤、北溪支流砂坪溪左岸段防洪堤、北溪支流砂坪溪右岸段防洪堤、西溪左岸九龙峰桥上游段防洪堤、富屯溪左岸回龙潭段防洪堤、富屯溪右岸回龙潭段防洪堤。 受光泽县水利局的委托,我院于2010年11月至12月对上述各段防洪堤工程进行初步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本次初设勘察主要依据福建省水利厅的审查意见、《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251-2000)、《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水利水电钻探规程》(SL291-2003)、《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参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福建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福建省《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13-07-200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等有关规范和福建省建设厅、福建省地震局文件(闽建设[2002]37号),通过野外补充地质测绘、地质钻探、取样试验和对前期的勘探分析整理等手段,为初设阶段提供地质依据和有关设计参数,具体的勘察工作量详见表3.1.1。 地质勘察、试验工作量表 表3.1.1 序号 项 目 单位 工作量 备注 1 堤防工程地质平面测绘1:1000 km2 3.4 2 收集整理可研阶段钻探资料 m/孔 106.2/10 3 收集整理可研阶段标贯试验 次 12 4 收集整理可研阶段重型圆锥动力触探 m 2.4 5 收集整理可研阶段原状土样试验 件 2 6 收集整理可研阶段扰动土样试验 件 8 7 收集整理可研阶段颗粒分析 组 8 8 收集整理可研阶段水质简分析 件 3 9 初设阶段机械钻探 m/孔 122.1/12 10 标贯试验 次 19 11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 m 7 12 原状土样试验 件 4 13 扰动土样试验 件 14 14 颗粒分析 组 13 15 天然建筑材料查勘 处 7 16 土料击实试验 组 4 17 水质简分析 件 4 3.2 区域地质 3.2.1地形地貌 福建省闽江上游富屯溪三期(光泽段)防洪堤工程主要沿富屯溪上游的北溪支流和西溪支流布置,其中北溪支流河流总体流向自北向南、山岭走向以北东为主,西溪支流河流总体流向自西向东、山岭走向以北西为主,工程区内海拔多在500m以下,属中低山丘陵地貌,各河段河谷大多宽阔呈宽底的“U”型谷,河谷两岸普遍发育各级阶地,分水岭一般在高程500m以上,区内沟谷纵横,沿河宽谷形成串珠状小盆地。区内的城镇主要分布在宽谷盆地处。沿河流发育多级阶地,Ⅰ级阶地高出河面2-8m,分布较广,阶面一般较宽,Ⅰ级阶地为堆积阶地。Ⅱ级阶地高出河面8-16m,分布不完整,地形切割零乱,Ⅱ级阶地为基座阶地。勘察区内物理地质现象不发育,局部见有因洪水冲刷的河岸坍塌及小规模的塌岸现象。 3.2.2地层岩性 本区分布的地层较复杂、岩性多样,主要有前震旦系变质岩,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及侵入岩和第四系冲洪积、残坡积地层。 区内大部分基岩的地层岩性为前震旦系麻源群(Pt3my)黑云斜长变粒岩、绢云母石英片岩等,早侏罗世梨山组(J1L)灰白色砂砾岩、砂岩、粉砂岩等,中侏罗世漳平组(Jz)杂色细砂岩、粉砂岩、泥页岩等,晚侏罗世园盘组(Jy)灰白色凝灰质砂砾岩、砂岩等, 晚侏罗世下渡组(Jxd)紫红色流纹岩、熔结凝灰岩、凝灰岩及火山角砾岩等,早白垩世寨下组(kz)灰绿色流纹岩、钾长流纹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凝灰熔岩等,晚白垩世崇安组(kc)紫红色砂砾岩、砂岩、粉砂岩等。 区内侵入岩有志留纪西溪超单元(SXX)灰白色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早侏罗世永定超单元(J1YD)肉红色含斑中细粒钾长花岗岩,晚侏罗世古竹超单元(J3GZ)肉红色少斑中粒钾长花岗岩,早白垩世玛坑超单元(K1MK)肉红色似斑状钾长花岗岩,早白垩世洪山超单元(K1HS)肉红色中粒晶洞碱长花岗岩等。 本区沿河两岸广泛分布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l),河床、河漫滩上堆积砂、砂卵石;Ⅰ级阶地上堆积砂质粘土、粉砂、细砂及砂砾卵石;Ⅱ级阶地上堆积红色粉质粘土、粘土质砂卵石;第四系坡残积层(Qdl+el)主要分布在山坡及山丘上,以砂质粉土为主。 冲洪积堆积厚度变化较大,一般2-8m。坡残积堆积厚度一般0.5-3m。 3.2.3地

文档评论(0)

好老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