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智圆行方: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科学认识及其教育策略
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客观存在的现象,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依据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成果,科学的认识和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是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理性回应!
关键词:幼儿 攻击性 科学认识 教育策略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也是儿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个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等具有消极的影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科学地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无疑是专业的责任担当和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理性回应!
一、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科学认识
(一)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科学界定
心理学把攻击性定义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伤害(打人)、言语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污蔑)。有伤害他人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争抢别人的东西等。对于大班幼儿而言,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及分辨能力,年龄大一些的幼儿与年龄小一些的幼儿相比,他们更多使用敌意性侵犯或以人为指向的侵犯。因此,我将问题锁定在了“大班幼儿”上。
(二)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学理层的认识
20世纪30年代,彪勒、格林、雪莉等一批发展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早期与同伴的社会性冲突至少在儿童出生以后的第二年就开始了。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霍姆伯格的研究发现:12—16个月的婴儿相互间的行为,大约有一半可以看作是破坏性或冲突性的,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种冲突行为呈下降趋势。
哈杜普认为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工具性攻击”以及“敌意性攻击”,由工具性攻击逐渐向敌意性攻击转变,敌意性攻击的比率逐渐超过工具性行为,在整个学前期,工具性攻击逐渐减少,敌意性攻击逐渐增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阶段特征,我国学者张文新等人有这样的概括:两类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小、中、大班三个年龄组中的次数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小班儿童的工具性行为明显敌意性,大班正好与小班相反,中班儿童的两类攻击之间的次数不存在明显差异。儿童3岁之前更多地使用身体上的攻击,而3岁以后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的比例增加。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起因由争夺空间和物品向具有社会意义事件引起的攻击性行为变化,类型由工具性攻击转向敌意性攻击,由身体攻击转向言语攻击,攻击同伴的比例随年龄增长发生变化。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还受生物学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父母(遗传方面、教养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平日儿童的语言行为、人际交往的管理控制,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对幼儿的评价、对攻击性行为的处理方式)、学前儿童个体(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儿童的人格、儿童的社交技能、儿童个体固有经验)以及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传播会引发或增加学期儿童的攻击性。
二、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策略
(一)正确看待幼儿攻击性行为,家园师长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面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全社会应为教育创设一种理解、宽容、合作的建设性舆论环境。家园共育为幼儿提供一个舒适的成长环境,才能理性面对和解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问题。
幼儿攻击性行为其实是一个人特定时段生物性“生长之痛”;也是诸多因素影响下幼儿身心发展共性中个体特征表现。正确的引导和矫正都会取得较好效果。正如破茧成蝶一样,蛾破茧而出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于是,有好心者为之剪破茧壳。殊不知,未经破茧之苦的蛾虽然出世了,却不会飞。原来,蛾破茧时翅膀充血,撞来撞去练就了力量,长硬了翅膀,这才能飞翔。既然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就不能为其免除自立过程中必须承受的痛苦,否则,纵有辽阔的天空,他们也不能展翅飞翔。现实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引发家长之间的矛盾、家长与非亲幼儿的冲突,甚至依据万能思维一味地抨击教育、指责幼儿园,无限地要求教师、限制幼儿,其结果肯定是适得其反的!
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应该多阅读一些幼儿教育的书籍,加强自身的素养,科学合理地全面认识自己的孩子。既要和孩子经常进行良好的沟通,以科学的教育态度教育孩子,又要经常与老师沟通,及时地获悉孩子在园的情况,通过家园合作共同教育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避免因过分溺爱和迁就而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唯我、任性等不良个性。若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应及早教育疏导,并与幼儿园共同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家园合作来改善、矫正幼儿的行为。
(二)正确对待幼儿攻击性行为,及时教育与冷处理相结合,用专业的操作来科学地回应
爱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开始。但调皮好动的孩子由于自由散漫,常引起一些教师的厌弃。同时具有攻击性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