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侵入性操作医院感染预防控制.ppt
常见的侵入性操作感染的预防措施 主要内容 简述医院新进展 侵入性操作医院感染预防 第33-34届美国医院感染年会 主题 2006 改变潮流 转向感染预防 主题 2007 蓄势勃发 革新感染预防 会议要点:医院感染“零宽容” 什么是医院感染零发病? 一种文化、一种目标、一种态度 、一种追求 不在认可医院感染有某一基准发病率并满足于这个层面,而要朝林0发病努力 对每一例医院感染要认为是不该发生,一旦发生,要进行追因分析 每一位医院工作人员,均有责任进行医院感染的预防 医院感染零发病是天方夜谭? 相当多的医院感染是可预防的 50-75%的导管相关血液感染 50%的呼吸机相关肺炎 50%手术部位感染 60-90%的MRSA引起的感染 -,,,,,,。 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 1、为病人提供的诊疗器械未达到消毒灭菌要求(产家、使用及操作方法、一人一用一操作) 2、未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和操作规程(概念不清,消毒不严格,解剖位置不清,局部清毒不到位,管道护理不到位,选择的器械质地材料不当) 3、隔离病人未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感染者与未感染者,不同病种,高度感染者应隔离,留置导尿管的病人未隔离) 4、未严格掌握各种侵入性操作的适应症或留置导尿管时间过长。 5、病人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小儿本身抵抗力低) 6、抗菌药物的应用不当(80%—90%患者使用抗生素 菌群失调。二重感染,耐药菌株的产生 破坏微生物的平衡) 7、病区环境污浊(特别是空调,引起的军团菌感染。 一、静脉导管感染的 预防对策: 由静脉留置导管引起的感染称为静脉导管感染,主要表现为局部感染,发生率为5% 常见的病原菌:表皮正常菌群以表皮葡萄球菌、金葡菌等。 传播途径: 1、主要从皮肤穿刺口进入血管(局部消毒不到位) 2、病原体经V导管及各接头进入血管:产品本身不合格,接头处加药等,经常打开接头。 3、经输入的液体或药物进入血液循环:药物本身质量,操作不规范,输液管针头反复插入。 4、通过血源感染:身体原有病灶。 预防对策: 1、准确掌握静脉置管规范 1)、正确选择V留置导管(软、光滑、对血管刺激性少的材料) 2)选择发生感染机会少的部位和方法:上肢下肢,颈部上肢,手背手腕 主要选择上肢V,锁骨下V。 中心静脉置管选择经外周V →中心V 3)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熟练掌握置管技术, 做外科置管:外科洗手→戴手套→消毒10cm2的范围。 中心静脉置管:洗手戴手套隔离衣,消毒15~20cm2(消毒后待干,足够的剂量)“三足)够”(时间、剂量、范围) 重复穿刺必须换针,选择部位远离创面及感染部位(训练专门的输液队伍,尽量做到一针见血) 2、做好导管护理: 1)妥善固定:透明敷贴。 2)保护接头(密闭,尽量少打开,必须打开时要洗手,戴手套) 3)保持导管通畅: 外周V:0.9%N.s封管,6~8h再冲一次。 中心V:肝素封管,10~12h再冲一次。 4)采用一次性无菌器械,按规定时间更换输液用物及附件,中心静脉置管敷料更换频率不超过3天,输脂肪乳12小时更换一次,血液24小时内更换。 外周静脉置管:同前(为了减少打开接头的次数) 5)缩短留置导管的时间: 中心静脉置管:7~10天更换(省标) 外周静脉:3~7天(省标) WHO:发生感染或不通畅时才更换,不定期更换,有感染征象时立即拔针,减少打开接头的次数,减少感染。 做好置管部位的护理: 1)落实局部护理:潮湿、感染时更换,减少敷料更换频率,不定期更换,减少打开机会。 消毒范围:10cm2范围,穿刺管外露部分8cm洗手、戴手套。 中心静脉置管:外科洗手。 外周静脉置管:卫生洗手。 2)、密切观察全身及局部有无感染症状、体征 (红肿、硬结、红瘢、穿刺点向外压有无分泌流出,如有,1cm处剪掉培养) 4、防止输入的药液引起的感染 1)现配现用,无菌操作,药物质量,脂肪乳剂12小时内输完,血液24小时内输完。 提倡使用软包装(无排气管,密闭,减少感染) 2)防止输入的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渗透压的调节 中心V:1000mmol/L 外周V:600mmol/L pH: 6.8~7.4 K+: 40mmol/L 使用终端滤器(滤过细菌、真菌、泡沫,0.5mm的膜,孔径0.2微米) 5、积极治疗原有感染病灶: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增加病人营养; 3)调节机体免疫力 6、严格掌握适应征 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相关感染的预防对策。 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由于气道 屏障被破坏可引起感染。 常见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以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多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