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单元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单元教案.doc

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两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第二课时 一、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让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要注意进行“用我口说我心”的训练。)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合作,谈各自的感受,如:可以每人讲一句,也可以一人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要适时加入学生的学习研讨,巡视指导,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这样预设: (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获、见解,其他

文档评论(0)

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