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氩氦刀联合放疗 综合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肿瘤治疗中心 安永辉 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技术进展 近年来以局部肿瘤靶细胞灭活为主的综合治疗技术的发展成为临床治疗的热点。影像学技术,数字化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细胞免疫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肿瘤治疗方法的临床变革,临床肿瘤学与生物工程技术及细胞分子生物技术的结合已成为近年来临床肿瘤学进步的直接动力。 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技术进展 计算机导航技术,适形监控技术,等体积靶向消融技术已越来越引起外科肿瘤学家的重视。并不断形成新的肿瘤微创外科领域,激光,微波,射频,超声波,毫米波,电磁波,液氮,CO2,氩氦刀等物理治疗技术的广泛开展改变了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的理念。 冷冻治疗设备的发展 上溯到十九世纪中期,物理学家开始研究和运用低温技术。通过将冰和各种不同的溶液相混合,如用冰和氯化钙混合物可达到低温的目的。 1907年芝加哥医生Pusey第一次将固体二氧化碳运用于治疗过程,而且很快在这个世纪前半叶成为一种最流行的冷冻媒介。从而开始出现了“冷冻治疗学”的概念,他成功的用二氧化碳雪治愈了1例脸部大片带毛的黑痣患者。 冷冻治疗设备的发展 由于冷媒研究的停滞,冷冻外科治疗学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处于一种休眠状态,几乎没有什么发展。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制造液化氧气的技术开始成熟,然而,由于液化氧气有着火的危险,很难成为冷冻冷冻剂。 冷冻治疗设备的发展 1942年,氟氯化碳生产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第一个闭合循环冷冻外科系统的出现。其产生的低温远远低于固体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度。但是这种闭合循环冷冻的外科系统从未真正流行起来。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运用于冷冻的设备效率很低,只能冷冻几毫米的深度 。 冷冻治疗设备的发展 1959年,乙醇混合物、氟里昴冷冻技术的出现,导致“现代”冷冻外科学的产生。人们开始关注冷冻治疗设备的研究。肿瘤临床治疗的早期冷冻治疗仪器以液氮制冷为主,是一种简便的,倾倒式和喷射式的装置,直接将冷媒倾注到病变组织的表面 。 冷冻治疗设备的发展 七十年代中期Voityna SV 报告了一种可弯曲的导管式液氮冷冻装置(Cryocatheter-tourniquet)。虽然在靶区选择上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尚不能精确地调控温度和冷冻区的大小。LCS-2000型液氮冷冻机的出现体现了八十年代冷冻治疗技术发展。 Cryocare Surgical System 氩氦刀) 冷冻治疗摧毁肿瘤的机理 直接损伤机制 迟发性(继发性)反应机制 直接损伤机制 1、冰晶致伤学说:迅速的低温使细胞内外的水形成冰晶,细胞形状改变,细胞内外广泛冰晶形成,使细胞结构断裂。迅速升温会使超低温下形成的冰晶膨胀和断裂,而致细胞结构损伤。 2、细胞膜损伤学说:细胞膜对冷冻热融的损伤作用特别敏感,冷冻治疗能引起细胞结构断裂及溶解。 直接损伤机制 3、化学致伤学说:迅速的低温使细胞内外水分形成冰晶,细胞内外的水分减少,溶质成分增多,细胞内电解质浓缩,渗透增高,使细胞内的电解质浓度达到能损伤细胞的程度,进而这种高电解质及其平稳紊乱状态、冷冻所致的代谢障碍使细胞发生进一步的损伤而死亡。致害水平的电解质浓度和酸中毒可引起局部蛋白质变性和核酸变性。 直接损伤机制 4、细胞器损伤学说:冷冻可明显地破坏细胞内的线粒体结构,温度降低到-60~-40℃时,线性体膜损伤以致线粒体酶全部放出,线粒体膜性结构破坏,细胞的糖代谢,氧化磷酸反应会立即停止,使细胞不能进行能量代谢等许多反应而使细胞死亡。 直接损伤机制 5、温度休克学说:在冷冻治疗中局部温度从正常体温37℃在1分钟之内下降至-140℃,其中急速冷冻除使细胞广泛的冰晶形成造成对细胞破坏之外,冷冻还使细胞常温下的弹性消失,处在一种松脆的状态中。氦气急速制热效应使细胞内冰晶膨胀破坏细胞膜性结构,细胞破裂形成致死性损伤。 迟发性(继发性)反应机制 1、缺血缺氧机制:冷冻后血流速度突然减慢,小静脉内出现血流淤滞,毛细血管血流障碍,之后小动脉亦减少,最后发生淤滞,从而造成微循环阻断。同时冷冻可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内皮下胶原纤维裸露,使血小板与损伤的血管壁黏附,因而激活凝血因子形成血栓并栓塞血管,是组织发生缺血性梗死。 由于血管的“热池效应”,当动脉直径 4mm时,则不会造成对血管的冷冻损伤。 迟发性(继发性)反应机制 2、机体免疫反应机制:氩氦靶向治疗虽然发生在肿瘤局部,但治疗后会发生肿瘤溶解、结构破坏,溶解成分有可能成为异物(抗原)而入血,从而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其中主要是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 低温对细胞的损伤 冷冻次数对疗效的影响 用双次冷冻坏死温度是-41.4℃(95% 可定区间是-4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doc VIP
- 江铃-江铃E400-产品使用说明书-E400豪华型-JX70021BEV-江铃E400使用说明书.pdf VIP
- ISO IEC 27017-2015 信息技术--安全技术--基于ISO IEC 27002的云服务信息安全控制实践准则.pdf
- 脑疝病人的护理课件(完整版).pptx VIP
- 4-6岁 《游来游去的水母》-美术课件.ppt VIP
- 100个超级有趣的冷知识.pdf VIP
- 指挥调度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VIP
- 公司节能减排方案.pptx VIP
- RBANS记录表(精分,重度抑郁,焦虑障碍,正常对照).docx VIP
- 重症医学科绩效考核.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