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结构程序设计说课稿(正式).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说课稿(正式).doc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来自梓潼县第一高级职业中学,至今已工作十五年,主要从事计算机和电子专业的专业课教学 我说课的题目是“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板书),下面我从该课的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说明本课,请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教材分析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是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下册第二章第七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分2课时。众所周知,无论多么复杂的程序都可以分解为顺序、选择、循环这三种基本结构,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效果将影响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创设情景形成概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深入探索、加深理解、解决问题(小结归纳(布置作业对本堂知识长华提高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教师活动:向学生担出问题:( 从字面上怎样理解循环?(一个(或一系统的动作)在经历一个过程后又重复进行),生活中如:老师累中所在班学生某科总分,对1-100中每个数开一次平方。要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用顺序结构程序,会定很长的程序代码,且不现实,分支语句也无法解决,我们就必须使用一种新的程序结构,即循环结构程序。 (设计意图: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熟悉的事情着手,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 构建新知 以对1-100中第个数开平方为例。画出流程图 教师讲解流程图 按流程图写出程序代码 REM 1到100每数开平方 FOR I =1 TO 100 STEP 1 A= SQR(I) PRINT A NEXT I END 教师归纳出 计数循环的格式       FOR 循环变量 = 初值 TO 终值 STEP 1 语名组(循环体) NEXT 循环变量 强调几个注意事项: 步长为1时,STEP 1可以省略 步长可以为负,为负时,初值大于终值    请同学上机输入该程序段,运行,看跟人工判断是否吻合    让同学改写100到1 的方式,运行。 在上面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错识,教师可以选比较典型的错误加以纠正。帮助部分薄弱的学生重新调整思路,便于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引起大家的注意。 老师讲:很多问题事先无法确定循环次数,但却知道循的某种条件,这类问师就无法用计算循环来解决。比如:输入班上同学的科考试分数,当输入负数时,表示输入完成,让电脑计算出该科的平均成绩   教师修改流程图   教师修改上面的程序 REM  ****** LET S = 0   LET R = 0 INPUT X DO WHILE X>=0 LET S = S+X LET R = R +1 INPUT X LOOP E = S/R PRINT E END 请同学上机输入该程序段,运行,看跟人工计算是否吻合 拓展: 提出问题:有些问题,一个循不语句,是不能解决的,需要在循环体里嵌套循环,这就是多重循环。 举例:打N行*,第一行打一个,每二行打两个,以此类拄。  INPUT N FOR I = 1 TO N FOR J = 1 TO I        PRINT “*”;        NEXT J PRINT        NEXT I END 归纳总结:1、计算循环 2、条件循环 3、 多重循环. 目的:进一步让学生理清本节知识的脉络,对本节课的得与失进行较全面剖析。 八、板书设计:内容 目的:能简明扼要的呈现教学内容,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 七)课后作业:月P86 1,2,3,7 目的:让学生巩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的,教师能够反馈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八)、 教学效果预测3,4,5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预计学生将会得如如下发展: 发展一: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相关性,技能训练与问题的关联性,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发展二:采用合作的形式探究学习,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小组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合作完成创造条件,体验合作成功的愉快感,形成良好的合作人际关系,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发展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去修正完善,实现将能力的培养落到具体的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变化 我的说课完毕,不足之处请评委老师指出,谢谢大家。 N Y 结 束 输出sum

文档评论(0)

yyh20007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