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鉴赏大全之10.doc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诗词鉴赏大全之10.doc

100、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年作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后,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1)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如何? 答: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新年迫近,却身在天涯;年事已高,又居于卑位。被贬谪,有家难回。 (2)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怀着怎样的心境? 答: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谪迁岁月中哀愁的心境,佳节将至伤感的情怀。 101、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刘长卿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古人评刘长卿的诗,说他因遭贬谪,其诗“多凄怨语”。此诗写朋友皇甫侍御来访之“喜”,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人是如何表现出心中之“喜”的。 答:全诗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夕阳映照着偏远的荒村,深秋时节落叶纷纷,路无行客,雨断野桥,涧水乱流。在这样偏僻、孤寂的荒村,在这样一个凄清的暮秋时节,有同病相怜的朋友来访,如何不高兴。(说出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的意思,即明确本诗的表现方法,得2分,能够抓住本诗所写的典型景物(选二、三处即可)加以描述,得2分:表现出因有同病相怜的朋友来访而高兴的内容,得2分) 10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 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 答: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答: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 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103、请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第二句中有“不觉有离伤”之语,诗人当真没有离伤么?三四句于送别诗中另辟蹊径,你认为妙在何处? 答: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为了宽慰友人,不得不用乐观的语言减轻对方的离愁。三四两句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谊。 104、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答: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105、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村 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 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这个变化的? 答:孤独寂寞——想排遣烦闷——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感情的变化。 2 《唐宋诗醇》称白居易的《村夜》:“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你认为这样的评价合理吗?为什么? 答:合理。本诗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乡村秋夜的凄清和村外田野月光朗照的优美,用自然景物的变换来体现诗人情感的变化,写得不着痕迹,朴实无华,余味无穷。 10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独 不 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九月”句意思:寒风吹落木叶,妇人们为征夫准备冬衣。“流黄”:一种绢,此处指帷帐。 (1)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并指出作品的社会意义。(2分) 答:描写少妇思念征夫的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 (2)简要分析这首诗

文档评论(0)

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