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课件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1.ppt

教师资格考试课件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1.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师资格考试课件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1.ppt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本章主要探讨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含义、特征、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为教师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品质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 需要识记的内容: 1.问题的成分:任何问题包括三个基本成分:给定的条件;要达到的目标;存在的限制和障碍。 2.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3.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分为:有结构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 4.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5.问题解决有三个基本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6.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常规的问题解决、创造性的问题解决。 7.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两种:启发式、算法式。 需要领会的内容: 解决问题的过程 1.发现问题 2.理解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需要简单应用的内容: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 4.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 需要综合应用的内容: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措施: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需要识记的内容: 1.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创造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产品的活动;后者产生的产品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 3.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究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4.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特征主要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需要领会的内容: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 2.智力 智力和创造性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高智商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3.个性 高创造性的人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独立性。 需要综合应用的内容: 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逆向思维法——取硬币问题 有15个1分的硬币放在桌子上。你跟另一个人轮流从桌子上取走硬币,每次至少1个最多5个,谁最后将桌子上的硬币全部取走谁就获得胜利。如果你最先取硬币,请问是否有一种方法能保证你获胜? 逆向思维法——荷花问题 在一个湖上有一朵荷花,每过24小时湖上荷花的数量就会加倍。比如,第二天湖上就有2朵荷花,第三天4朵,第四天8朵……到第60天的时候,湖上就布满了荷花。请问在第几天的时候只有半个湖被荷花覆盖? 和尚难题 一天早晨,就在日出的时候,一个和尚开始爬一座高山。一条狭窄的山路,不超过两英尺宽,环绕着山盘旋,一直通向山顶上闪闪发光的寺庙。和尚以变化的速度攀登,沿途多次停下来,,休息、吃随身携带的干粮。日落之前不久他到了寺庙。几天的禁食和冥想之后,他开始了沿着同样路线的返程旅行,仍然是日出时启程,以变化的速度行走,沿途多次停下来。当然他的平均下山速度大于平均上山速度。请证明,沿着山路有一个地点,和尚上山和下山的旅途中,恰好在同一时间到达了这个地点。 * * *

文档评论(0)

书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