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秦汉文化法律视野下的环保思想及实践.docVIP

秦汉文化法律视野下的环保思想及实践.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秦汉文化法律视野下的环保思想及实践 0121105 邱红革   摘要:当今,由于工业化的影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环境问题因而倍受世界各国的关注。本文以历史时期秦汉时代中国的环境保护实践为题,认为: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旨在说明,农业文明状态下的人们对环境的保护已是一种自在自觉的行为。尽管这种环保行为亦或环保意识,还只是表层的。但足以启示工业化时代人们的环保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秦汉,环保思想,环保实践   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颇为关注的话题,也是21世纪人类所要面临最迫切的问题之一。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与发展时期。伴随着这一历史阶段封建国家政治的强盛,经济的繁荣,生态环境也逐渐恶化,其表征就是东汉时期频繁的自然灾害。造成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对此,当时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颇为关注,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在此影响之下,使得秦汉中央政府以“严刑峻法”推行有关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法律与诏令。在此应予指出的是尽管秦汉乃至古代环境保护和现代意义的环境保护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了解历史时期中国人早已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到环境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以及人类适应环境,改造、保护环境的诸多事实,对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之写作意在勾勒事实,以得方家点正、提升。 一、秦汉的环保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农牧业生产活动引起的森林、水源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远古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开始有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这种思想,常常是不自觉的,甚至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到了秦汉时期,这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行动已由自发阶段进入了较为自觉阶段,在理论上亦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代表性论著有《淮南子》、《史记·货殖列传》等等。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对先秦环境保护政策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关于保护生物资源的一系列具体规定,体现了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的特点,是古代生物资源保护政策的最完善的论述。在该书中,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奠定了基本基调。在《淮南子·地形训》中云:“东方之美者,有医毋闾之珣玕琪焉。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珠玉焉。西北方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焉。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鱼盐出焉。”[1]从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分析了不同的自然风貌与风土人情,各地特色;而“白水宜玉,黑水宜砥,清水宜碧,赤水宜丹,黄水宜金,清水宜龟。汾水濛浊而宜麻,沔水通和而宜麦,河水中(浊)[调]而宜菽。雒水轻利而宜禾,渭水多力而宜黍,汉水重安而宜竹,江水肥仁而宜稻。”[2]说明了不同的生态环境则适应不同的动植物、矿产资源,不同的生态显现出其独特的自然风貌。   另外,在《淮南子》中还体现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造就不同的性格的人。“是故坚土人刚,弱土人肥;垆土人大,沙土人细;息土人美,毛土人丑。”[3]“平土之人慧而宜五谷”[4]等。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到秦汉是已经达到较高的境界,其中,《淮南子·主术训》中有一段话,集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古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罝罦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谿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于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5]提出一系列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并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草木繁盛,物种繁多,从而呈现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最终也会使国家兴旺发达。此外,在《淮南子》中还有大量的有关环境保护思想体现。(虽然当时是出于一种政治目的,但仍可为我们今天借鉴)。   “立春之日,……牺牲用牝。禁伐木。毋覆巢杀胎天,毋麝毋卵。毋聚众置城郭,掩骼埋于此。”[6]   “立夏之日,……毋兴土功,毋伐大树。令野虞行田园原,劝农事,驱兽畜,毋令害谷,……”[7]   从上述引文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不同的节气,应当以当时的节气为准,来进行生产、劳动。其中“禁伐木”“伐大树”等都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淮南子》及其它著作是在总结了前人及当今的思想而提出的一系列的生态思想,那么做为那个时代的一些有志之士,他们又是如何呢?我们就以董仲舒为例,董仲舒作为一代巨儒,汉代的主要政治家,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被重用并流芳百世。其思想成就也可想而知,他可以说已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我们通过对董仲舒思想的探究,也就可以看到汉代时期的环境思想了。要了解董仲舒的生态思想,我们应先从其思想社会蓝图说起:在《春秋繁露》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