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1.4 简单超静定梁 静定梁 超静定梁 q q q q F F 超静定次数 一次超静定 二次超静定 注意: 在梁弯曲问题中,由于一般不存在轴向荷载,因此轴向平衡方程自然得到满足。 三次超静定 分析和讨论 下列结构是超静定的吗?如果是,则是几次超静定的? k ? δ 求由支座沉陷δ 引起的应力。 R wR q L B q L B R q B 例 画出图示梁的剪力弯矩图,其抗弯刚度为 EI。 梁右端的铰起着向上支撑的力的作用。 假设这个支反力为 R,并用之来代替这个铰。 B 处的实际挠度为零。 协调方程 先求解超静定问题。 wq q B A F a 2 a 2 B A F a 2 a 2 例 求图示抗弯刚度为 EI 的悬臂梁自由端的挠度和转角。 w1 w2 ? 对于如图的结构,有人认为,梁中弯矩处处相等,故挠度曲线的曲率处处相等,故有结论:挠度曲线为圆弧。但这一结论与书上的公式不吻合。对于这种矛盾,正确的理解是: 对于如图的结构,有人认为,梁中弯矩处处相等,故挠度曲线的曲率处处相等,故有结论:挠度曲线为圆弧。但这一结论与书上的公式不吻合。对于这种矛盾,正确的理解是: 对于如图的结构,有人认为,梁中弯矩处处相等,故挠度曲线的曲率处处相等,故有结论:挠度曲线为圆弧。但这一结论与书上的公式不吻合。对于这种矛盾,正确的理解是: 公式是对的,结论是错的。 结论是对的,公式是错的。 公式是精确的,结论是近似的。 结论是精确的,公式是近似的。 分析和讨论 如何把两者统一起来? m EI 分析和讨论 m EI R 对于如图的结构,有人认为,梁中弯矩处处相等,故挠度曲线的曲率处处相等,故有结论:挠度曲线为圆弧。但这一结论与书上的公式不吻合。对于这种矛盾,正确的理解是: 高阶小量 B L R A F EI B L R A F EI B L R A F EI 例 长度为 L,抗弯刚度为 EI 的悬臂梁下方靠着一个半径为 R 的刚性圆柱,R L ,其自由端受力为 F,求梁的最大挠度。 作用有集中力的悬臂梁 分析 未贴合状态 B L R A F EI L x R A F C B L x R A F C B w1 w2 L x R A F B C ? L x R A F C B w3 例 长度为 L,抗弯刚度为 EI 的悬臂梁下方靠着一个半径为 R 的刚性圆柱,R L ,其自由端受力为 F,求梁的最大挠度。 贴合区 未贴合区 作用有集中力偶矩的悬臂梁 作用有集中力的悬臂梁 C 点转角 贴合区长度 w1 w3 w2 已贴合状态 分析 最大挠度 B L R A F EI B L x R A F C 若 ,梁与圆柱未产生贴合。 产生贴合所需要的力 F : 若 , 先考虑贴合区段长度。 梁根部挠曲线的曲率半径与 R 相同,才可能产生贴合。 例 长度为 L,抗弯刚度为 EI 的悬臂梁下方靠着一个半径为 R 的刚性圆柱,R L ,其自由端受力为 F,求梁的最大挠度。 若 ,梁与圆柱未产生贴合。 产生贴合所需要的力 F : 若 , 先考虑贴合区段长度。 梁根部挠曲线的曲率半径与 R 相同,才可能产生贴合。 例 长度为 L,抗弯刚度为 EI 的悬臂梁下方靠着一个半径为 R 的刚性圆柱,R L ,其自由端受力为 F,求梁的最大挠度。 B L x R A F C B L x R A F C B L x R A F w1 C L x R A F B w1 w2 C ? L x R A F C B w1 w2 w3 在 C 处 先考虑贴合区段长度。 K A a K B b K A B a b 若荷载 A 在 K 点引起的(广义)位移为 a ,荷载 B 在 K 点引起的同类位移为 b,则荷载(A+B)在 K 点引起的位移为 a + b。 若荷载 A 在 K 点引起的(广义)位移为 a ,荷载 B 在 K 点引起的同类位移为 b,则荷载(A+B)在 K 点引起的位移为 a + b。 若荷载 A 在 K 点引起的(广义)位移为 a ,荷载 B 在 K 点引起的同类位移为 b,则荷载(A+B)在 K 点引起的位移为 a + b。 2. 叠加原理 处于稳定状态的线弹性小变形杆件中,内力、变形量、应力、应变关于外荷载均满足叠加原理。 叠加原理的数学依据: 线性微分方程 1 ) 荷载的分解或重组 L / 2 L / 2 q m L / 2 L / 2 m L q F q q F 3. 应用叠加原理的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