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第一章 总 论
1.1 社会及自然概况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地处云南西南部,位于东经99°35′15″至100°90′33″,北纬23°11′58″至23°48′50″之间,幅员面积2160.2平方公里,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立体气候突出。全县共辖6个乡镇和双江农场、勐库华侨农场,2009年全县总人口166735人,其中农业人口144993人,占总人口的86.9%。除4个自治民族外,有汉族和其它19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73202人,占总人口的43.9%,是全国唯一一个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四种民族自治的县。
1.2 经济概况
2009年末有耕地面积257990亩,其中:水田90656亩,旱地167203亩。总播种面积426365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58692亩,总产量24692 吨;玉米播种面积91579亩,总产量18734吨,甘蔗种植面积110353亩,总产量478448吨;茶叶种植面积121471亩,总产量4473吨;核桃种植面积419232亩,产量498吨,烤烟种植10222亩,产量1643吨;油菜种植8160亩,产量1057吨,工业总产值81379万元,农业总产值(现行价)74995万元,财政总收入7699万元,总支出58208万元,农业总收入50928万元,农民人均总收入3286元,人均纯收入2404元,全县人均占有粮食339公斤。农作物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种植甘蔗、茶叶、油菜为主。农业人口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业现代化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土地产出率低下,农民增收缓慢;工业基础薄弱,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所辖6个乡镇有5个被省地确定为扶贫攻坚乡镇。
1.3 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是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和国发〔2009〕40号文件的需要,是供销社发展的需要,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农业农村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浩大工程。中央已连续四年出台了1号文件,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已对“三农”工作作了明确要求和部署,指出:“继续支持供销合作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提升“万村千乡”超市和农家店服务功能质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给予补助”。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发〔2009〕40号文件明确指出了供销社改革发展的三个方面的新形势任务:“发展现代农业,要求供销合作社发挥组织体系完整的优势,积极参与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最终要成为三个力量的目标。因此,实施农资配送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县乡流通网络体系,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载体和平台作用,不但是供销合作社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和国发〔2009〕40号的需要,对服务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双江自治县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双江是一个国家级特困县,全县6个乡(镇)有5个被省地确定为扶贫攻坚乡(镇)。由于受地理环境,交通、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工业发展薄弱,农业仍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产业,是个典型的农业县。虽然近几年来,双江县党委政府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大了膏桐、纸竹、泡核桃、烤烟新兴产业发展力度,但农业增收、农民致富步伐仍较缓慢。农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低下是制约我县农民增收的因素,而先进的物流方式则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供销社通过实施“乡村流通网络”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整合、改造、提升原有网点,供销社流通网络逐步得到恢复,已构建起覆盖全县75个村委和部分自然村的流通网络终端,为农服务功能逐步提升。但仍存在着经营体制不够完善、服务机制相对滞后、流通网络功能弱小、县级农资龙头企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网络终端的迅速发展与县级农资配送骨干企业之间配送能力弱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建立县级农资配送中心,强化县级配送中心配送功能,是加快我县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和我县“三农”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项目的实施,对于改善农村购物环境,创造一个安全、规范、顺畅的现代化农资流通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省、市社相关文件以及国发〔2009〕40号文件精神明确要求,要构建起农资流通网络体系为主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重点以各乡镇村委会“两社一会”网点为终端,县级配送中心为依托,培育县级骨干、龙头企业,构筑起县、乡、村三级流通网络经营体系。而现有农资龙头企业只有建盖于70年代的3幢仓库和4个门市、3个配送点,公司每年必须储备化肥5000多吨才能保证不脱销。网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