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序 言
§0.1 区域自然地理交通概况
京山县位于鄂中,地处大洪山南麓,江汉平原北端。跨东经112°43′—113°29′,北纬30°42′—31°27′。周边县市,东面为安陆、应城,南面为天门,西面为钟祥,北面是随州。东西横距75公里,南北纵距86公里,总面积3520平方公里(含屈家岭管理区、太子山林场),占全省总面积的1.78%。
京山县处于鄂中丘陵至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大洪山南脉入境后,形成香山、许家寨、王家大山、龙凤寨、虎爪山五条主要山脉,向东南延伸,与江汉平原相连,形成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四种地貌类型,各占总面积的46%、21%、29%、4%(不含屈家岭管理区)。最高处为王家大山与随州交界的山峰娘娘寨,海拔950.2米;最低处为永隆河潘家湾河床,海拔27米。低山,属大洪山东南山脉,分布在京山县北部和西部,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高度400—950米,面积1539平方公里。丘陵,除永隆镇以外,全县各镇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中部、中南部、西部和东北部,海拔高度100—400米,面积700余平方公里。低山和丘陵多为森林覆盖,可谓山清水秀,景色宜人。2002年,全县森林覆盖率45.1%,水土流失面积减至618平方公里,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5平方米,同时还建立了大洪山、虎爪山、空山洞等3个风景生态保护区。岗地,分布于除北部、西部部分山地及永隆镇以外的全县各地,其海拔高度为 40—100米,面积970平方公里,其中岗状平原及河谷平原约占其面积的一半,是本县水稻集中产区。县西南的永隆镇为平原,属江汉平原北沿,海拔高度27—40米,面积134平方公里,是本县棉花集中产区,1985年被定为湖北省优质棉生产基地,棉花单产一直在全市、全省名列前茅。京山县土地宽广,拥有大量未开发的坡岗荒地,并且水库众多(其中大中型水库11座,小型水库140多座),塘堰密布,具有发展 生态农业和多种经营的良好条件。
§0.2 区域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研究区位于扬子板块北缘、秦岭-大别造山带的东段,夹持于大别造山带和江南隆起两大构造体系之间。北侧为襄樊广济断裂带。本课题依托项目是《中扬子盆山结构、复合构造系统与油气成藏改造》项目。主课题所研究的中扬子盆地被两大造山带所夹持。北部秦岭-大别、南部江南隆起带的复杂构造演化直接控制了中扬子盆地的构造形成与构造演化,中扬子盆地正是在南北两大构造带控制下,发育演化成为具有多阶段盆山叠合及转换、多构造交接的复杂变动型残留盆地的特点。中扬子南北缘造山带的系统结构、构造演化与动力学研究至关重,本专题正是在此背景下设立的。
本次研究主要是对京山地区的北东向褶皱与北西向褶皱的叠加关系:到底是产生北东向褶皱的构造运动叠加于北西向褶皱的构造运动?还是产生北西向褶皱的构造运动叠加于北东向褶皱的构造运动之上?通过对地质现象、地球物理等手段分析对叠加褶皱得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中扬子区陆内对冲带是海相油气成藏的有利地区,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潜在的领域之一,此项目旨在进一步研究中扬子地区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历史,并为该区石油勘探服务。从去年(2009)暑期参与暑期生产实习,累计15天。并参与了部分室内整理及绘图、分析工作。通过野外实习的认识及相关地质文献的介绍,对研究区的基本格局和构造特征积蓄了一定的认识。在老师及同学的指导和帮助下,围绕对京山地区构造活动及演化的基本认识,本文将着重探讨京山地区的区域地质特征及对该区域叠加褶皱进行分析。
§0.3 工作量统计
内 容 成果数量
备 注 内 容 成果数量
备 注
野外工作 7天 09年9月 Ar-Ar年龄 4件 已送样 主干剖面 2条 210km 显微构造及应变分析
11套 全部完成 定点 156个 完成整理 绘制区域地质图 1幅 全部完成 普通薄片 30个 制作完成 绘制廊带剖面 2条 全部完成 ESR测年 10个 已出年龄 绘制素描图 8幅 全部完成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及特征
图1-1 研究区(绿色线条框定区)大地构造位置示意图(据中扬子课题组)
大地构造位置上,研究区位于扬子板块北缘、东秦岭-大别造山带的东段,夹持于大别造山带和江汉盆地之间。北侧为襄樊广济断裂带。
大别造山带为印支期碰撞造山带,燕山期再度卷入陆内挤压造山,之后是区域拉张和超高压岩片折返(在晚三叠?),以出露太古-元古界基底和超高压矿物为特征,构造变形以元古界片岩、片麻岩和向南的强烈逆冲推覆为主要特征。以襄广断裂和中扬子陆块相接。
图1.2印支期扬子地块构造格局(据中扬子课题组)
图1.3燕山早期扬子地块构造格局(据中扬子课题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