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铸造工艺设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壳体铸造工艺设计 Design of Casting Technology for Tr ansmission Housing.1 .2 .3 壳体铸造材质HT200,铸造质量82kg,外形尺寸552.5mm×513mm×488.2mm,壁厚10mm-30mm,主要壁厚10mm。采用5t/h 0.7% ̄1%之①分流道的截面形状:通常分流道的断面形状有圆形、矩形、梯形、U形和六角形等。恰当合理的分流道形状和尺寸应根据制品的体积,壁厚,形状复杂程度,模腔的数量以及所用塑料的性能等因素综合考虑。分流道长度取决于模具型腔的总体布置方案和浇口位置。从输送熔体时的减少压力损失和热量损失的要求出发,应力求缩短。分流道断面尺寸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包括塑件重量和壁厚,塑料粘度和分流道本身的长度。分流道断面积应能保证型腔充满并补充因腔内塑料收缩所需的熔体后方可冷却凝固。 !6 mm !100 mm 2 .1 式中:t s) ; S GL kg) HP=H0- 0.125hc=35- 0.125 48.8≈28.9 (cm) HP cm) ; H0 cm) ; hc cm) hp =k2=HP =1+k1 +k2=1+1.2 +1.4 : h p ( cm) ; k 1 2 k F :F : #F =1.4:1.2:1 $F cm2) ; F cm2) ; %F cm2) .2 vL= hc = 48.8 (cm / s)>2 cm/s, hm=Ltan =40 tan 10≈7 (cm)<12cm, hm cm) ;L为液态金属的 cm) ; ).3 4 mm, 3 mm, 1 mm 斜 度 , 1%, 0.7%。 550mm) , mm 1mm 2 mm 1mm 6 mm。 5 mm。 0.5 mm 1.5 mm mm 3 A 3 B 2 mm 30 mm 3 0.5 mm。如图 4 !8 mm 30 mm 6mm, 5mm, 5 3× 45° 5 A , R5 ̄10 mm 3 C 4 mm —4h内浇注,防止内冷铁上聚集水分而产生气孔。 3)承受高温、高压和质量要求很高的铸件,不宜放内冷铁。 4)放内冷铁的铸型上方应有出气孔,如上方是暗冒口,冒口上也应有较大的出气孔。 5)采用栅状内冷铁时,单根冷铁的直径不大于30mm。 6)内冷铁在铸件加工后不得暴露,以免影响铸件的力学性能。 外冷铁:外冷铁又分为直接外冷铁和间接外冷铁两类。 1)直接外冷铁是只与铸件的部分内外表面接触而不熔接在一起的金属激冷物,实际上它成为铸型或型芯的部分型腔表面。 2)间接外冷铁同被激冷铸件之间有10~15mm厚的砂层相隔,故又称隔砂冷铁、暗冷铁。间接外冷铁激冷作用弱,应用较少。 使用外冷铁的注意事项为: 1外冷铁紧贴铸件表面的部位应光洁,除去锈污等各种脏物,有时要刷涂料。 2 对于易产生裂纹的铸造合金浇注的铸件,使用外冷铁时应带有一定的斜度(如45°),以免型砂和冷铁分界处因冷却速度差别过大而形成裂纹。 冷铁的作用 1.与浇注系统和冒口配合控制铸件的凝固次序。 2.加速铸件的凝固速度,细化晶粒组织,提高铸件的力学性能。 3.减小冒口尺寸,提高工艺出品率。 八 参考文献 [1]、王文清,李魁胜. 《铸造工艺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2]、叶荣茂. 《铸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3] ﹑《铸造工装设计手册》编写组编.铸造工装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 [4]、曹善堂主编.《铸造设备选用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5 [5] 陆文华,黄良余,等.《铸造合金及其熔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6] 李新亚,祝强,等.《铸造行业国内外生产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J].铸造.1999,1. [7] 张立波, 田世江,等.《中国铸造新技术发展趋势》[J].铸造.2005,1. [8] 魏华胜主编.《铸造工艺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 [9] 唐剑主编. 《铝合金熔炼与铸造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 [10] 约翰·坎贝尔.?《铸造原理》.科学出版社. Our country has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ivilization history, has been an agricultural country since ancient times, from the traditional farming tools, to the modern machine operation. Since the 90 s, foreign tractor industry has entered

文档评论(0)

mx59765166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