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放汽车离合器设计
引言
离合器是汽车传动系的重要部件。汽车从启动到行驶的整个过程中,离合器它的作用是使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问能逐渐接合.从而保证汽车平稳起步;替时切断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的联系.以便于换档和减少换档时的冲击:当汽车紧急制动时能起分离作川,防止变速器等传动系统过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离合器类似开关.接合或断离动力传递作用,因此.任何形式的汽车都有离合装置,只是形式不同而已。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液压技术、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广泛应用,汽车传动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传动系重要组成部件之一的离合器总成,担负着传力、减震和防止系统过载等重要作用。伴随着自动变速器技术及与之相配套的离合器技术的完善,离合器产品不论是性能结构方面还是生产制造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981年,法国人制成了摩擦片式离合器,此后浸在油中工作的湿式多片离合器逐渐取代了锥形离合器,但多片湿式摩擦离合器的片与片之间容易被油粘住,致使离合器分离不彻底,造成换档困难,所以它又逐渐被干式多片离合器取代。多片干式离合器的住要优点是由于接触面多,故接合平顺柔和,保证了汽车的平稳起步;但因片数多,从动部分的转动惯量大,还是感到换档不够容易 。另外,中间压盘的通风散热不良,容易引起过热,加快了离合器的磨损,甚至烧伤和碎裂,如果调整不当还可能引起离合器分离不彻底。
随着汽车运输业的发展,离合器还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改进,一适应新的使用条件。从国外的发展动向来看,近年来车辆在性能上向高速发展,发动机的功率和转速不断提高,载货汽车趋于大型化,国内也有类似情况。此外,随着汽车发动机转速功率的不断提高和汽车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离合器的要求越来越高,离合器的使用条件也越来越苛刻。从提高离合器性能的角度出发,传统推式膜片弹簧离合器的结构正逐步地向拉式膜片弹簧离合器结构发展,传统的操纵形式正向自动操纵形式发展。因此,提高离合器的可靠性和延长其使用寿命,适应发动机的高转速,增加离合器传递转矩的能力和简化操作,已成为离合器目前发展趋势。
在离合器的操纵机构中,由于重型和中型汽车的离合器压紧弹簧的压紧力很大,人们又采取各种助力装置来减轻驾驶员的劳动强度,如日本产TKL20型重型汽车采用弹簧助力;红岩CQ261和北京BJ370等重型车采用气压助力等。
本次设计的是,根据所给离合器基本参数主要对操纵机构进行设计,同时也对操纵机构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校核。选择操纵机构的型式
操纵机构尺寸参数操纵机构为了使离合器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彻底分离以免造成变速器换挡时的齿轮撞击、换挡力增加等,至少应留 25mm 的踏板行程,即自由行程踏板力踏板力可按下式计算:踏板力踏板力一般来说,对于轻型车,踏板力在 80~150N 范围内。所设计踏板力 符合要求。分离离合器所做的功= F正×Z×ΔS /η式中,为离合器结合状态下的压盘上的总工作压力,计算得分离离合器所做的功W为W=J 在规定的踏板力和行程的允许范围内,驾驶员分离离合器所作的功不应大于30J。所以所设计的分离离合器所做的功 WJ符合设计要求。踏板参考文~327.
[2]徐石安,江发潮.汽车离合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57~58.
[3]林慕义,张福生.车辆底盘构造设计.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9~13.
[4]刘涛.汽车设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77~279.
[5]肖永清,杨忠敏.汽车的发展与未来.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36~38.
[6]徐旭,鲁统利.汽车离合器操纵机构的分析与改进设计.2007年第11期:13~14.
[7]邓晓东.CG机省力离合器操纵机构的设计.2007年第11期:32~33.
[8]王望予.汽车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52~57.
[9]赵波,赵晓昱.汽车离合器的相关参数优化与分析[J].2007年第2版.
[10]孟少农.汽车设计与方法论.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年.
[11]机械零件设计手册.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0年.
[12]邱宣怀.机械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13]陈家瑞,马天飞.汽车构造(第五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年6月.
[14]邓文英,宋力宏.金属工艺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
[15]高志,黄纯颖.机械创新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16]黄玉美.机械制造装备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
[17]张世昌,李旦,高航.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
[18]田晋跃.现代汽车新技术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19]肖永清,杨忠敏.汽车的未来与发展.化学工艺出版社.2004年.
[20]简晓春,杜世武.现代汽车技术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