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教學的詩性智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尋找教學的詩性智慧            歐用生 大同大學講座教授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一、前言 教學是藝術,教師是藝術家,因此要重視教學中想像、創意、直覺、情意、熱情和敏感性等的意義和重要性。教育學者(Dewey, 1934;Highet, 1於是教學再概念化運動乃應運而生,詩性智慧(mythopoetic)的,許多學者(Doll, 2000;Haggerson, 2000;Kesson,1999;Leonard, Willis, 2008)詩性智慧(表達人經驗的神祕的部份,人從世界創生意義的,但秩序和確定性的,人類經驗的基本的混亂,Eisner(1994;2002;2005。 Eisner()是複雜的、動態的,反省不是不重要,理論並不是沒有用,它們只能引導,而不能指導只能在幕後,不宜在前台。不是機械的儀式、處方的規則或僵化的計畫的,是從旅程和目的地學來的Eisner(2002)批判這種標準本位的改革(standard-based reform),就像以一種尺寸套在每個兒童上,讓每一個兒童在同一個鼓聲下行方法、進度和目標來學習,是非民主的,不道德的。所以Eisner(2002;2005)藝術活動與目標模式追求可預測性不同,鼓勵即興演奏(improvisation),培養個人的理念,追求結果的異質性才是藝術教育的主要特徵。教學和作曲一樣,要給橫笛機會,鼓勵它們自信的演奏,要給銅管表演的空間,也給小提琴有最多的機會。教學也是一樣,每一個對話都是一種形式的爵士樂,每一個人都是即興演奏者,每一瞬間的創意活動都像呼吸一樣的平常。即興演奏是自發的,不受禁忌、習慣和羞恥心的限制,在即興演奏中自我意識是很重要的,自我與環境和脈絡統整在一起,在過程中學習。所以說,戲劇是看見自我的藝術,所有的人都是演員(actor),也是觀眾(spectator),觀眾(spect-actor)這個字,表示個人參與到社會文化關係的過程中,成為自我觀察的人,即每個人成為浮現的(emergence)認識論的參與者,在成為事物的一部份中求知這些進行?能奏出怎樣的旋律?節奏何時漸強?何時該停止或重新調整?這些是教學的,如果一切,是最高極緻。即興音樂和能否成功的一個要件是,團體的每個人彼此誠心在一起,對中的開放,一直注意到其他的參與者,不斷的傾聽模糊的聲調和旋律,並敏銳的回應。這種社區的團結,要求個人將與他人的溝通置於自我之上,在忘記自我、以發現整體社區經驗的精神下,建構一個共享的現實。這音樂上,後現代教學計畫只是一種結構,提供界線,但界線隨時在改變,而且中有許多的驚奇和發現。驚奇是朋友而非敵人,驚奇本身是滿足的來源,也是學習的源泉。師生與無預期的、無預測的事境遇,發現過去未發現的,想到過去沒有想過的,悅,這些是無法用標準來衡量的。熟悉和儀式帶來保證,但不產生愉悅,冒險和不安全的氣氛才能培養創意,非預測性和非期待性才能豐富想像力,模糊、未知和不確定對創意很重要。Doll, Wear, Whitaker, 2006, p.168) 理性主義的教改革未留給驚奇、想像大部分的學科填滿事實的知識,強調事實、正確、線性和具體性,很少注意到想像。reenchantment)。(Garoian, Gaudelius, 2008)這是藝術創作的開放的、相互關係的過程,與環境維持可持續性的關係,尋找共同的基礎。這種後現代藝術朝向同理心的和諧,不偏向邏輯分析,而引我們到生命的循環,我們是相互關聯的網絡的一部份,而且不是我們可以主導的。這種藝術的再魅化,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觀看世界和自我的方式。 教學也要再魅化,重新發現其神祕的、靈性的意義,以提供不同的認知和存有的方式。Doll(2000)引用佛陀的教訓來探討這個議題,她提出三種存有,一種像寫在石頭上的字,易流為教條,需被絕對的服從,封閉了腦,僵化了感覺;第二種是寫在沙上的字,沙的基礎有了破裂,雖不因潮水而立刻消失,但仍然是石頭的元素。這兩種隱喻都將存有視為固定的,永恆的,不變異的。Doll(2000)強調,教學不只是教導、訓練、方法或工具,而是我們對知識是什麼的想像:黑暗的、鹹的、明確的、移動的、而且是自由的。這就是第三種存有,像寫在水上的字,這種存有代表後結構的自我,心靈很明確,但一直在變化,用心思、集中注意,但沒有捉住什麼是理想的,不是愛,不是家,不是純粹的,而是語意學的流浪(homelessness),因詩性智慧(理性的、真實的,表達人經驗的神話、故事,ㄧ方面去神秘化(demystification),破壞再現謬誤現實的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