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基础-代谢引论和生物养花.ppt

生物化学基础-代谢引论和生物养花.ppt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NAD+(NADP+)的递氢机制 (氧化型) (还原型) 2. ) 黄素辅基 FMN:黄素单核苷酸(Flavin Mononucleotide) 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 FMN和FAD中异咯嗪环起递氢体作用 异咯嗪及核醇部分为VB2(核黄素) 琥珀酸 延胡索酸 FAD FADH2 2Fe2+-S 2Fe3+-S Q QH2 FAD与FMN功能结构 3.)铁硫蛋白 +e 传递电子机理:Fe3+ Fe2+ -e 特点:含有Fe和对酸不稳定的S原子,Fe和S常以等摩尔量存在(Fe2S2, Fe4S4 ),构成Fe—S中心,Fe与蛋白质分子中的4个Cys残基的巯基与蛋白质相连结。 铁硫蛋白结构及递电机理 传递电子机理:Fe3+     Fe2+ -e +e 4.) CoQ 特点:带有聚异戊二烯侧链的苯醌,脂溶性,位于膜双脂层中,能在膜中自由泳动。 传递氢机理:CoQ CoQH2 +2H -2H 5.) 细胞色素 特点:以血红素(heme)为辅基,主要成份铁卟啉 类别: 据吸收光谱分a、b、c三类 呼吸链中含5种(b、c、c1、a和a3) a和a3以复合物物存在,称细胞色素氧化酶,其分子中除含Fe外还含Cu ,可将电子传递给氧 传递电子机理:Fe3+     Fe2+ -e +e 复合体Ⅲ → → Cyt b562 Cyt b566 Fe-S Cyt c1 QH2 Cyt c 复合体Ⅳ Cyt c O2 Cyt a a3 人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 线粒体呼吸链总结 四个复合体:复合体I(NADH-Q还原酶)、复合体II(琥珀酸-Q还原酶)、 复合体III(细胞色素还原酶)、复合体IV(细胞色素氧化酶): 两个游离载体:辅酶Q、细胞色素c 能量偶联 氧化还原电位逐步升高 两条呼吸链 :NADH 氧化呼吸链、FADH2氧化呼吸链 四、电子传递抑制剂 NADH CoQ O2 Cyt c 琥珀酸 复合物 II 复合物 IV 复 合 物 III 鱼藤酮、安密妥、 杀粉蝶 抗霉素A 氰化物、N3 CO、 H2S 复合 物 I 第四节 氧化磷酸化 定义: 伴随生物氧化放能反应,同时有ADP与Pi合成ATP的过程。 分类: 底物水平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 P/O比:无机磷酸(Pi)消 耗量和分子氧(O2)消耗量 的比值,即每传递1对电子可 偶联产生几分子ATP 丙酮酸 激酶 二、氧化磷酸化偶联机理 能量偶联假说 1953年 Edward Slater 化学偶联假说 1964年 Paul Boyer 构象偶联假说 1961年 Peter Mitchell 化学渗透假说(197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内膜 F0F1 ATP酶 e- ADP+Pi 底物 H+ ATP H+ H+ H+ 基质 膜间隙 电子传递链 电子传递的自由能驱动H+从线粒体基质跨过内膜进入到膜间隙,从而形成H+跨线粒体内膜的电化学梯度,这个梯度的电化学势驱动ATP的合成。 化学渗透假说 (chemiosmotic hypothasis) 化学渗透学说要点 线粒体的内膜是完整的封闭系统。 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能量将质子由内膜内侧泵到内膜外侧。 内膜两侧形成质子电化学梯度,蕴藏了进行磷酸化的能量。 4. 质子经F1—F0复合体回到内膜内侧,推动ADP磷酸化形成ATP。 第五节 线粒体内膜的物质转运 线粒体外膜通透性高,线粒体对物质通过的选择性主要依赖于内膜对各种物质的选择性转运。 线粒体外NADH的氧化磷酸化作用 磷酸甘油穿梭系统(glycerophosphate shuttle)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系统

文档评论(0)

duwen2006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