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沥青路面早期病害成因分析与养护对策
—春季道路预防性养护
大理公路管理总段 王军
摘要:云南大理山区公路沥青路面最常见的早期病害有裂缝、水破坏、松散等,这些病害基本上也是公路养护工程的质量通病,对公路的正常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对公路养护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本文就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大理总段预防性养护实际提出相应的预防性养护措施。
关键词:沥青路面 早期病害 成因分析 预防性养护措施
前言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结合部位,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2090以上米,东邻楚雄州,南靠普洱市、临沧市,西与保山市、怒江州相连,北接丽江市。地跨东经98°52′~101°03′,北纬24°41′~26°42′之间,国土总面积29459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3.7%,坝区面积占16.3%。大理公路管理总段管养着大理州境内1877.499公里公路,共有29条线路,其中国道2条400公里,省道10条1208.418公里,县道17条269.081公里。道路等级:一级公路95.158公里,二级公路582.315公里,三级公路732.276公里,四级公路382.75公里,等外公路85公里。路面结构类型:沥青路面1737.615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44.884公里,弹石路面32.156公里,砂石路面62.844公里。养护里程绝大部分为二、三、四级低等级沥青路面,路线大多分布在山区,多为急弯陡坡的越岭线和傍山临河的沿河线。境内以老君山—点苍山—哀牢山一线的地质构造大断裂带为界,分成两大部分。东部属扬子准地台区,西部属藏滇地槽褶皱区(又称三江区)。其东部扬子准地台区,西以洱海—红河深(大)断裂为界,往东延入楚雄州境,为扬子准地台西缘的一部分,地质破碎。全年降雨量冬半年(11月至次年4月)干季仅占5~15%,夏半年(5~10月)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5~95%,昼夜温差大,垂直差异显著,单点暴雨频发,分布不均。沥青路面常因水损害和温度应力破坏,早期表现为裂缝类路面病害,最常见的沥青路面病害有裂缝、水破坏、松散等,进而发展到坑槽、沉陷等严重病害。因此,云南大理春季道路养护工作重点是根据山区道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主要表现为水损害和温度应力破坏)的特点进行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以较小的投资延长沥青路面使用周期而获得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成因分析
造成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的因素很多,但综合起来主要有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现场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投入运营后超载超限车辆管理不严、气候条件影响等四个方面。下面就最常见的沥青路面早期病害成因进行分析。
裂缝
沥青路面裂缝主要有纵向裂缝和横向裂缝两种。纵向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地基和填土在横向不可避免的不均匀性所造成的,尤其是云南大理山区公路半挖半填路基断面形式占绝大部分,由于填挖结合部于土质台阶处理不规范、分层填筑厚度及压实度控制不严,尤其在有表面水渗入和地下水侵蚀的情况下,这些地段往往是纵向裂缝的高发区。
和纵向裂缝一样,横向裂缝也是不可避免的。横向裂缝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温度应力的作用而产生的疲劳裂缝。这种温度裂缝往往起始于温度变化率最大的表面并很快向下延伸,并随着时间增长造成沥青老化,沥青面层的抗裂缝能力逐年降低,温度裂缝也随之增加。尤其是云南大理山区昼夜温差大、垂直差异显著的特点加剧了横向裂缝的发展,面层裂缝一旦发生冲刷、唧浆就会产生以缝为中心的下陷形变,同时引起裂缝两侧产生新裂缝甚至碎裂破坏。
水破坏
所谓水破坏即地表水透入或地下水侵入路面结构层后造成路面早期破坏的现象,它是大理总段沥青路面早期病害中最常见也是破坏力最大的一种病害,最直观最常见的为山区越岭线下坡车道由于刹车淋水的影响,沥青路面修复率明显多于上坡车道。水破坏的主要破坏形式有:网裂、坑槽、唧浆、辙槽等。水破坏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施工中沥青混凝土配合比控制不严、沥青混合料拌合不均、碾压效果不良等导致的沥青路面空隙率过大所造成的。山区越岭线纵坡大为了获得较大的路面表面粗糙度而采用半开式沥青路面表面层时,产生的水破坏尤为严重。
由于水渗入表面层后滞留在表面层的下部和下层的交界面上,因此在长期行车荷载作用下,沥青膜开始从面层的底部剥落并逐渐向上扩展,随着下部大量碎石上的沥青剥落,沥青混凝土也就失去了强度从而产生网裂和形变。
在行车荷载作用下,特别在降雨过程中和雨后行车道上的局部网裂会逐渐松散,松散的石料被车轮甩出形成坑槽。由于沥青混凝土的不均匀性,坑槽总是先在沥青混凝土空隙率较大处产生,随着时间推移,将会造成路面大面积破损。
当水透入沥青面层并滞留在半刚性基层顶面时,在大量高速行驶车辆的荷载作用下,自由水产生很大的压力并冲刷基层混合料表层的细料形成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