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池塘养殖泥鳅项目立项申报建议书.docVIP

温室池塘养殖泥鳅项目立项申报建议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总体规划提要 1.1项目区概况 朱鹮自然保护区,位于(陕南)汉中洋县的姚家沟、金家河、三岔河等地。据1984年统计,世界上只有20只,除日本笼养3只和北京动物园笼养的几只外,其余都生活在秦岭南麓的洋县,命名为“秦岭一号朱鹤群体”。 朱鹮,被誉为“东方瑰宝”、“东方宝石”。1960年第十二届世界鸟类保护会议上将朱鹤列入“国际保护鸟”。 洋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盆地东缘,北依秦岭,南接巴山,东接佛坪、石泉县,南邻西乡县,西毗城固县,北界留坝、太白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7°11′~108°33′,北纬33°02′~33°43′之间,东西宽约56公里,南北长约76公里。汉江由西向东横贯其中,西汉高速、108国道穿境而过;全县总面积3206平方公里。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丰富,交通四通八达,开发前景广阔,古为“汉上明珠”,今称“朱鹮故乡”。洋县属北亚热带内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球,气候温和湿润.全县气候总的特征是:温度高、降水少、日照充足.气候概况是:年平均气温15.2℃,较历年平均值偏少0.8℃,年降水量682.3mm,较历年平均值偏少20%,日照2010.6小时,较历年平均值偏多15%,年极端最高气温38.2℃,出现在7月,极端最低气温-6.8℃,出现在12月。 朱鹮的主要食物是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甲壳动物、昆虫,还兼食植物性食物,如米粒、小豆、谷物、草籽、芹菜、嫩叶等。但当地的资源并不能满足朱鹮觅食的需求,为了满足朱鹮的食物供给,保护站每年都要花几十万的资金从外地购买大量的泥鳅投放到水稻田中。 1.2产业类型与配置 1981年在我国重新发现朱鹮以来,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1983年在陕西洋县建立了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1986年改名为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对自然界朱鹮种群进行保护。为了朱鹮保护事业的发展,当地主要以发展第一产业为主。草坝村作为朱鹮的主要栖息地之一,更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当地主要种植梨果,水稻,西瓜,菜花,豇豆,玉米等等。其中梨果种植面积2500多亩,水稻种植面积1100多亩,蔬菜种植总面积1500多亩。梨果产业收入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家庭梨果收入占三分之一以上。但是由于受环境保护的限制,当地农民致富的途径还不是很多。 1.3组织机制 1.由村委会选举产生一人来负责温室池塘的建设工作 2.由试点农户签订风险责任书,负责泥鳅的养殖 3.由专门技术人员来负责泥鳅养殖的技术指导 4..试点期间,保护站负责泥鳅的收购 1.4规划实施 1.计划于2007年5月之前温室池塘建设完成。 2.于2007年6月开始进行泥鳅的养殖与繁殖工作。 3.之后请专家技术人员进行后期的管理工作。 1.5规划总投资 本项目选择两家农户作试点,每家修建一个30 m2, 共需资金 12534元其中包括:修建池塘、温室大棚,劳务费,购买鱼苗、饲料、专家技术指导费等费用。 二、规划背景及必要性 2.1规划背景 朱鹮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最为珍贵的一个物种,被誉为“东方宝石”。它是一种中型水禽,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却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体态秀美典雅,行动端庄大方,十分美丽动人。在我国民间,朱鹮被看作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朱鹮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过去在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地曾广泛分布,但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数量急剧下降,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1981年,我国鸟类专家组历时三年,行程五万里,终于在陕西洋县姚家沟,奇迹般地发现了7只具有繁殖能力的朱鹮和两个朱鹮的巢。陕西洋县自此建立了朱鹮保护站,对朱鹮进行精心保护以及人工饲养、繁殖的研究。目前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已达到800多只,洋县草坝村就有百余只。据工作人员介绍,一对朱鹮一次能孵出4、5只雏鸟,但他们却养活不了这们多“儿女”,主要原因是朱鹮寻找食物困难。泥鳅是朱鹮的主要食物,但目前该湿地中的野生泥鳅相对贫乏。为此,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每年要从湖北、四川等地购进大量鲜活的泥鳅投放到稻田里来喂养它们,以提高朱鹮的成活率,单就这一项保护站每年就要花掉几十万元的经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在农户家的庭院里发展温室饲养泥鳅,这个饲养模式,既能解决朱鹮食物来源,避免外地买来的泥鳅传染恶性疾病,也能增加农民收入,还改变项目参与户的生产结构,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目的意义 朱鹮作为一种“吉祥鸟”曾被中央领导当作国礼送给曾以朱鹮为“国鸟”的日本。越来越多的海内外野生动物专家纷纷前来参观考察中国的朱鹮研究保护状况,朱鹮的保护事业已不再是单纯的依靠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而是关系到全人类的共同事业,要靠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泥鳅是朱鹮的主要食物,但目前该湿地中的野生泥鳅相对贫乏。可通过

文档评论(0)

花开半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