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形象在近代文学与传媒里的几个主要意象.docVIP

中国形象在近代文学与传媒里的几个主要意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史知识》2011年第2期 中国形象在近代文学与传媒里的几个主要意象 周 怡 内容提要:近代文学史上,有三组代表中国形象的意象:“危船”与“陆沉”、“东方病夫”“东亚病夫”“睡狮”“醒狮”Several Main Chinese Images in Modern Literature and Media Zhou Yi Abstract: In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four groups images, Dangerous Ship and Sedimentation, Sick Man of East and Sick Man of East Asia, Sleeping Lion and Awaken Lion, represent Chinese image. Those images express modern intellectuals’ deep insight to social reality and their keen desire to the future of motherland in the juncture of national crisis. Key Words: Chinese image, modern literature, images (一)“危船”与“陆沉” 刘铁云在1903年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上的《老残游记》,首章就有一个寓意深刻的比喻:把大清帝国比作一艘行在“太平洋”上即将沉没的危船,这一艘习惯于“太平日子”的航船,无法应对任何风浪。“太平日子”是作者对西方敲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之前——这个特定时代的思考。刘铁云的观点意味着中国的制度已经不能应对19世纪的西方世界所提出的挑战,这是被当时的思想家们所普遍认可的观念,这种观念所带来的反响伴随着一种弥漫于世界的危机感。 甲午战争之后,大清国中兴的希望彻底破灭,“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对于清政府所有幻想都不复存在,中国知识分子感受到自身的责任,并由此达到一个救亡图存的共识。他们要做的工作首先是认清“国之将亡”的现实,带有强烈的唤醒民众的意识。“危船”的意象由此而生。 书中所描绘的危船,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船上有数不清的难民,有手足无措的水手,有糊涂的船长,有趁火打劫者,跳海逃命者,还有鼓动人们造反的演说家。在蓬莱阁观海的老残等人,从望远镜中发现了这样的危局,对如何施救的问题发生争执。自命不凡的老残以为看穿了一切,点明过惯太平日子的人经不住大风浪,只要给他们送去罗盘,调整航线,就可以化险为夷。然而,当老残等人冒险驾船给危船送去罗盘和纪限仪的时候,却被众人认作“洋鬼子差遣来的汉奸”被砸翻船。胡适在《老残游记序》中指出“那只帆船便是中国”,[1]并且具体指出了危船与沉船中的各种具体事物所代表和隐喻的中国的政治与国势。 《老残游记》的江湖郎中老残,四处游走为民间治病,而且专门疗治溃烂之疾,这是寻求救国良方的政治隐喻。《游记自序》中历数有史以来文人士子感怀家国的悲恸,最后叹曰: 残局已定,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2] 刘铁云在自序当中解释了老残名字的来由,“残”言国势,“老”自谓也。一个将老之人,担当收拾残局之命,显然是无法胜任的。这是中国的悲剧,也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悲剧。 与“危船”隐喻相近的中国形象在刘铁云的时代还有“陆沉”意象,出现在曾朴的《孽海花》第一回: 那奴乐岛忽然四周起了怪风大潮,那时这岛根岌岌动摇,要被海若卷去的样子。谁知那一般国民,还是醉生梦死,天天歌快乐,富贵风流,抚着自由之琴,喝着自由之酒,赏着自由之花。年复一年,禁不得月啮日蚀,到了一千九百零四年,一声响亮,那奴乐岛的地面,直沉向孽海中去。[3] “陆沉”一词先秦典籍,《庄子·则阳》:“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陆沉”晋后语义国家衰亡诗中频频出现。 “陆沉”意象可以看作与“危船”具有一致性的思维模式,由于历史条件的契合,出现在同时代政治家与知识分子的诗文当中,诸如康有为、梁启超、秋瑾、刘师培等,都运用“沉陆”表达自己对于国事人事深重的忧患意识,带有强烈的警世功效。 ? 康有为《七律》中尾联:“陆沉预为中原叹,他日应思鲁二生。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就义后,清吏作为其罪状公布的一首诗:“莽莽神州叹陆沉,救死无计愧偷生。抟沙有愿兴亡楚,博浪无椎击暴秦。1915年他在《告小说家》中认为“近十年来,社会风习,一落千丈,何一非所谓新小说者之力。循此横流,更阅数年,中国殆不陆沉焉不止也。”章太炎撰文署名“陆沉居士”,这一旧文人式的雅号,将那个特定时代里国家与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描绘出来。所以,“陆沉”在晚清的语境中不仅象征国家的现实危亡困境,它还

文档评论(0)

fengyu483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