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临床表现 咽峡炎:咽部、扁桃体、腭垂充血肿胀,可见出血点,伴有咽痛,部分患儿扁桃体表面可见白色渗出物或假膜形成。咽部肿胀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及吞咽困难 * 临床表现 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均可肿大,在病程第1周就可出现。以颈部最为常见。肘部滑车淋巴结肿大常提示有本病可能。肿大淋巴结直径很少超过3cm,中等硬度,无明显压痛和粘连,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时,可引起腹痛。肿大淋巴结常在热退后数周才消退,亦可数月消退 * 临床表现 肝、脾大:大多数在肋下2cm以内,可出现肝功能异常,并伴有急性肝炎的上消化道症状,部分有轻度黄疸。约半数患者有轻度脾大,伴疼痛及压痛,偶可发生脾破裂 * 临床表现 皮疹: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出现多形性皮疹,如丘疹、斑丘疹、荨麻疹、猩红热样斑疹、出血性皮疹等。多见于躯干。皮疹大多在4~6日出现,持续1周左右消退。消退后不脱屑,也无色素沉着 * 临床表现  本病病程一般为2~3周,也可长至数月。偶有复发,但病程短,病情轻。婴幼儿感染常无典型表现,但血清EBV抗体可阳性。 * 临床表现 并发症 神经系统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膜脑炎或周围神经炎等 心包炎、心肌炎 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症 其他少见的并发症:间质性肺炎、胃肠道出血、肾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及血小板减少 脾破裂虽然少见,但极严重,轻微创伤即可诱发 *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外周血象改变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或其绝对值超过1.0×109/L时,具有诊断意义。 血清嗜异凝集试验(heterophil agglutination test, HAT): 起病一周内患儿血清中出现IgM嗜异性抗体,此抗体体内持续存在2~5个月。 实验室检查 * * 实验室检查 BV特异性抗体:VCA-IgM阳性是新近EBV感染的标志,EA-IgG一过性升高是近期感染或EBV复制活跃的标志,均具有诊断价值。 EBV-DNA检测 采用RT-PCR方法能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患儿血清中含有高浓度EBV-DNA,提示存在病毒血症。 * 诊断 典型临床表现(发热、咽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嗜异凝集试验阳性 EB病毒特异性抗体(VCA-IgM、 EA-IgG)和EBV-DNA检测阳性可做出临床诊断 特别是VCA-IgM阳性或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VCA-IgG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增高是诊断EBV急性感染最特异和最有价值的血清学试验,阳性可以确诊 * 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巨细胞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甲肝病毒、风疹等感染所致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相鉴别。其中巨细胞病毒所致者最常见,有人认为在嗜异性抗体阴性的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几乎半数与CMV有关。 * 预后 本病系自限性疾病,预后大多良好,自然病程约2~4周。少数恢复缓慢,可达数周至数月。病死率约为 1%~2%多由严重并发症所致 * 治疗 临床上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对症治疗。抗菌药物对本病无效,仅在继发细菌感染时应用 抗病毒治疗可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及伐昔洛韦等药物,但其确切疗效尚存争议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使临床症状改善,缩短病程,早期给药效果更好 * 治疗 α-干扰素亦有一定治疗作用 重型患者短疗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明显减轻症状。发生脾破裂时,应立即输血,并作手术治疗 * 预防 由于除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外,一些恶性疾病包括鼻咽癌、霍奇金病等也与EB病毒感染有关。因此近年来,国内外正在研制EB病毒疫苗,除可用以预防本病外,尚考虑用于与EBV感染相关的儿童恶性淋巴瘤和鼻咽癌的免疫预防。 * 儿科学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概述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 预后 治疗 预防 * * 概述 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所导 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上以发热、咽喉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为其特征。由于其症状、体征的多样化和不典型病例在临床上逐渐增多,给诊断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 病原学 EBV是本病的病原体。1964年由Epstein和Barr首先从患恶性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非洲儿童的瘤组织中发现,1968年由Henle等报道为本病的病原体,并在此后众多的研究中得到证实。 * 病原学 EBV属于疱疹病毒属,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具有潜伏及转化的特征。电镜下病毒呈球形,直径约150~180nm。EBV基因组呈线状,但在受染细胞内,病毒DNA存在两种形式,一是线状DNA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另一种是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