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俄国十月革命的条件、经过、意义 (1)条件 ①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社会矛盾尖锐。 ②一战激化了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③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过程 ①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②1917年7月,临时政府镇压工人和士兵,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③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结果 ①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②对外颁布法令《和平法令》,对内则通过《土地法令》来巩固新生政权。 (4)意义 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②十月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缺口,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③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探究]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表现和评价 (1)形成: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到20世纪30年代确立。 (2)表现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 1)积极作用:国家可以按照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实现工业化。 2)消极作用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致使其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⑤日益僵化,成为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一、赫鲁晓夫政策 (1)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全盘集体化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内容 ①农业:允许农庄庄员有一定的自留地和牲畜;垦荒;种玉米运动;将农机卖给农庄。 ②工业: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企业调整部分工资权利;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3)评价: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方针战略,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目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2)内容 ①工业:实行新经济体制。 ②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③评价:取得一定成效;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后期趋于保守,陷于停滞,与美国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全面滑坡。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2)内容:提出“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集中在经济领域,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变革等。 (3)后果: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转向政治改革,国内局势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例1] (2011·全国·22)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 )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治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解析] 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在其执政期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但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陷于困境,失去活力。因此符合题意的是A项,B、C两项不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D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的措施。 [答案] A [规律] 定位法又叫关键词定位法,是解答选择题常用的一种方法。运用此方法解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审题干时首先要找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通过关键信息对该题进行定位,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各种历史因素;二、审读备选项并结合所学知识将与题干无关的选项排除。用定位法解答试题,关键在于对题干关键信息的确立与定位,因而审准题干显得格外重要,建议同学们在做题时注意对关键信息的筛选练习。 [例2] (2011·江苏·16)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工业化的危害。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所学知识运用能力。从材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标准图集-17J008 挡土墙(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 无水印.pdf VIP
- 第二课 活动 一周健康食谱 家庭食谱我设计(教案) 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浙科版.pdf
- GB50210-2018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docx VIP
- 广州数控GSK25iMbGSK25iTb系列 编程操作手册.pdf
- 2025北京通州七年级(下)期末英语试卷及答案.pdf VIP
- 中兴常用光传输设备介绍.ppt VIP
- 中国地图报表Excel版(可设置颜色).xls VIP
- 苏TZG 01-2021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图则.docx VIP
- 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难点及解决方案.doc VIP
- 德国旅游城市.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