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詢古《五代新說》考論.docVIP

張詢古《五代新說》考論.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張詢古《五代新說》考論 《五代新說》是唐初張詢古所撰的一部軼事小説,原書二卷,分三十門,現存有節錄本。學界對此書有很多錯誤的認識和説法,如《中國文言小説書目》根據《宋史·藝文志》將其歸屬唐張說,標注「佚」。《中國古代小説百科全書》也於張說名下列《五代新說》①。《中國文言小説總目提要》也稱張說撰,又云:「原書已佚,未見徵引。按書名中『五代』若指唐後五代,則不應為張說所作,如為張說所作,則其『五代』必另有所指。」②已生疑惑而未能進一步探究。謝保成《隋唐五代史學》據《郡齋讀書志》注意到張詢古此書,但誤以爲這是張詢古「或不滿於官修,或有新史料出現」而另作的「私修五代史」。謝保成又提到重編《說郛》中題名「徐炫」的《五代新說》,說:「其書與張詢古書的關係,以及徐炫其人,都有待進一步考索。」③其實徐炫不過是僞託之名,重編《說郛》所收即張詢古《五代新說》。《五代新說》是根據唐初所修「五代史」選編而成的,有一定的文獻與史料價值,此外,它還是《世說新語》之後現存最早的「世說體」小説,在小説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本文擬就此進行初步的研究。 一、著錄與作者問題   關於《五代新說》的書名、作者,各種書目著錄多有訛誤。此書最早見於《崇文總目》著錄,雜史類上有《五代新說》二卷,題張絢古撰,《新唐志》雜史類則錄張絢古《五代新記》二卷④,都誤詢為絢字。《通志略·史類·雜史·南北朝》著錄《五代新記》二卷,云:「唐張詢古撰,記梁、陳、北齊、周、隋事。」⑤有的版本詢字作絢。按,高似孫《史略》卷五《雜史》亦錄《五代新記》二卷,云:「唐張詢古記梁、陳、北齊、周、隋事。」⑥《史略》卷五所錄多同《通志略》,可證《通志》原作張詢古不誤。至於《五代新記》大約是《五代新說》的傳寫之訛,並非異名。《遂初堂書目》小説類亦有《五代新說》。《郡齋讀書志》雜史類著錄《五代新說》二卷,云:「唐張詢古撰,以梁、陳、北齊、周、隋君臣雜事,分三十門纂次。」⑦《宋志》中此書兩見,別史類有張詢古《五代新說》二卷,小説家類又有張說《五代新說》二卷。題「張說」者僅此一見,《五代新說·序》裏說「余咸亨之始著作東觀」,可高宗咸亨(670-674)時張說(667-731)才出生不久,顯然有誤。此書之名當作《五代新說》,作者張詢古。   涵芬樓本《説郛》卷六十有《五代新說》,不題撰者,宛委山堂本重編《説郛》卷五十四亦收此書,題「徐炫」⑧。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重編《說郛》收《五代新說》在卷五十五,則題「徐鉉」。「徐炫」或「徐鉉」顯然是重編《説郛》妄題訛傳,可能以爲《五代新說》與唐後之五代相關,其實這裡的「五代」是指梁、陳、北齊、周、隋。兩種《說郛》所收均是殘卷,文字大體相同。以下所引《五代新說》均以涵芬樓《說郛》本為準,如遇有價值的異文,則予以説明。書前有序,云:   予咸亨之始,著作東觀,以三餘之暇,閱五代之書。後與好事者談,或以宜存敘目錄重編《説郛》作「或以敘存錄目」。時握管三字重編《説郛》作「余搦管」隨記疏之,因而詮次,遂加題目,名曰《五代新說》,凡重編《説郛》無凡字三十篇,分爲兩卷。   由序可知,此書原為二卷,分三十篇,即三十門,符合《郡齋讀書志》的説法,後文亦有三十門之目。毫無疑問,這就是各種書目所著錄的《五代新說》。所謂五代,《通志略》、《郡齋讀書志》已云,指梁、陳、北齊、周、隋。原序所說「五代之書」,指《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這五部史書均在唐初編纂,貞觀十年(636)全部修成奏上,合稱「五代史」。貞觀十五年(641)又詔修《五代史志》,至高宗顯慶元年(656)完成。到玄宗開元以前,這五部書一直稱作「五代史」。⑨   作者張詢古,先祖清河人。《新唐書》卷七十二下〈宰相世系表二下〉有其世系,載張詢古為吏部侍郎。弟詢孝,太僕少卿。後又載張文收,官太子率更令,子孝詢,太常少卿⑩。〈唐故通議大夫持節開州諸軍事開州刺史上柱國滎陽鄭公墓誌銘並序〉云:「夫人清河張氏,祖侍中公文收,父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常少卿、贈殿中監詢孝。」11可見詢古、詢孝均是張文收之子。張文收善音律,太宗時官協律郎,與祖孝孫參定雅樂。咸亨元年(670),遷太子率更令,卒官。撰有《新樂書》十二卷。其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八十五、《新唐書》卷一一三本傳,又見《舊唐書·音樂志》、《新唐書·禮樂志》、《隋唐嘉話》卷中。   張詢古于兩《唐書》無傳。《新唐書》卷一百十二〈員半千傳附石抱忠傳〉載石抱忠「檢校天官郎中,與侍郎劉奇、張詢古共領選,寡廉潔,而奇號清平,二人坐綦連耀伏誅。」似以劉奇、張詢古坐綦連耀案伏誅,其實不然12。綦連耀原為洛州錄事參軍,與箕州刺史劉思禮密謀造反,為吉頊告發,武則天命武懿宗按獄。劉思禮廣引平時相忤者,與之同誅於市。當時被殺者三十六家,連累竄逐者千餘人。此事發生在武后萬歲通天二年(神功元年,697),兩

文档评论(0)

renw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