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外教育史:是关于中国与外国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轨迹并由此揭示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中外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中国和外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 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自古以来中外教育制度的发展脉络;二是自古以来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主要 教育流派的教育主张 研究方法:文献法和比较法 第一节 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 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主要观点: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该观点是非科学的,受认识水平的局限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 主要观点: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局限性: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 主要观点: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的模仿,教育的本质是模仿。 局限性:把模仿看成是教育的本质,夸大了模仿的作用。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前苏联和我国学者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社会的生产劳动 在现阶段,我们认为该观点是科学的 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 (一)教育性质——儿童公育 (二)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 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三)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 第二节 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 一、古代埃及的学校 (一)宫廷学校(古埃及最早出现) (二)寺庙学校 (三)文士学校 二、古代印度的学校 古代印度社会特点:一是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二是种姓制度非常严格 种性制度(等级制度):(1)婆罗门(2)刹帝利(3)吠舍(4)首陀罗(5)贱民 (一)婆罗门教的教育 1.家庭教育 内容:记诵《吠陀经》 2.古儒学校(婆罗门学校) 学习内容:主要是《吠陀经》 教学方法:体罚;导生制 (二)佛教的寺院教育 内容:佛教经典 方法:教授、讲解及个人钻研经典相结合 第三节 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 一、学校的萌芽 夏朝——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庠”、“序”、“校” 军事教育、人伦道德教育、宗教教育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 商朝——中国第二个奴隶制国家 学校机构:庠、序、学、瞽宗 三、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 (一)西周社会概况 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 主要标志: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礼制 (二)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 1.国学 (1)小学 (2)大学 天子大学;诸侯大学 2.乡学 (三)西周学校的教师 “官师合一”、“政教合一”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学在官府,学术官守 (四)六艺教育 1.礼乐 礼:政治、伦理、道德、礼仪。 乐:诗歌、音乐、舞蹈。乐教是当时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有多种因素在其中,它包含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具有实施多种教育的作用。 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2.射御 射指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训练 3.书数 书,即识字、习字教学;数,包括教儿童数数以及一般计算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 古希腊时期的教育 一、斯巴达教育 目的:培养合格的军人 内容:“五项竞技“ (赛跑、跳跃、摔跤、 掷铁饼、投标枪) 特点:重视军事体育训练、重视女子教育 二、雅典的教育 目的:培养良好的公民 特点:平衡、和谐 教育内容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几何、天文、音乐、算术 第一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一、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功能,包括: 第一,教育是政治的一种形式,它比单纯的行政手段效果要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二,教育还能通过培养统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二、教育的目的 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学而优则仕” 三、教育的对象 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四、教育的内容 (一)知识教育 《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书” (二)技能训练 (三)道德教育 “仁”、“礼” 五、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注重修养 1.立志与持志 2.克己、内省 3.改过迁善

文档评论(0)

docin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