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13444.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崔允漷 教授/博导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 教育部课程研究华东师大中心副主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 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Cuiyunhuo@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迷思 宁活不死,越活越好;从“一讲到底”走向“一问到底”;从“唱独角戏”走向“低龄化语言游戏” 家常课与表演课;一堂公开课要磨课六七次 “新课程的语文课最好上得不象语文课才叫好语文课。” 记住“熟能生巧”,而不知“熟能生厌,熟能生笨” 只有模仿秀,少有原创秀 让我们一起思考: 有了课程标准,应该怎样教学?什么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怎样基于课程标准改进教学内容? 新课程背景下听课评课如何革新? 如何建构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 报告内容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基于标准的学科内容改进 课堂教学分析:一种框架 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 一、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课程标准与教学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一)课程标准与教学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课程标准 教材 评价 课程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学生学习 不是什么,是什么?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 要求所有教师教学的标准化 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和标准的简单对应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 关注教师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的依据 关注教师如何改进教学内容(用教材教) 关注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课程理念 关注教师如何开展评价活动 二、基于标准的学科内容改进 学科内容改进的依据 课程标准 现场资源(校情、师情、生情等) 学科内容改进的途径 学段学科内容整体设计,如《5-8级英语课程纲要》 学段各模块的合理安排,如数学领域各模块的安排 基于模块教材的内容分析与改进 学科内容改进的策略 增:新加内容,如补充材料,或主题活动、实验操作等 删:删除重复的、不符合标准的、不必要的内容 换:更换不合适或不合理的内容 合:整合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内容 立:打破原来学科内容的次序,开发全新的内容 模块课程纲要与课时计划 浙江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设置建议 基于教材的内容改进案例 教师如何撰写各模块的《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以纲要的形式呈现某门课程的各种课程元素 意义:(1)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某门课程(或模块)的内容与要求;(2)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有条件;(3)有利于学生明确某门课程(或模块)的目标与内容框架 ;(4)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审议与管理。 《课程纲要》的要素 一般项目:学校名称;科目名称;开发教师;课程类型;课时;日期。 课程元素: 课程目标:4-6点;全面而具体;陈述格式 课程内容:知识与活动;选择与组织等 课程实施:学习方式与活动安排;资源利用 课程评价:学习评价;教学评价;方案评价;主体多元;过程与结果评价 所需条件:需要学校提供什么样的条件 课程目标叙写案例 课程名称:电子小制作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问题在哪里??? 目标的误用问题 以“目的”代替“目标”。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含糊其词,难以评价。如“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或“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如“使学生树立……观点” 《课时计划》的要素 教学目标: 活动程序: 导入 呈现/对话/指导 运用 总结 三、课堂教学分析:一种框架 听课评课的性质与目的 课堂教学分析框架的建构 如何使听课评课更加专业化 (一)听课评课的性质与目的 性质 是一种教师专业的日常生活,一种专业学习活动,一种合作研究活动。 目的 旨在给任课教师提供一些符合他自身发展实际的建议 旨在一起探讨一些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方面的问题 旨在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 旨在吸纳异质与新机,塑造属于自己的风格与才智 不要赋予过多的外在价值,应尽可能追求内在价值 不要总是以评判者的心态介入 不要给教师分出三六九等,教师工作是一种复杂的活动 不要希望用一种“死”的量表去套所有“活”的课 (二)课堂教学分析框架的建构 学生学习 教师教学 学科性质 课堂文化 (三)如何使听课评课更加专业化 反对开课形式化,听课任务化,评课讲假话 反对“只重听课数量,不重听课质量”的做法;反对推门听课,随堂听课,借班上课 要把听课评课设计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活动:课前会议、课堂观察、课后会议 应该将听课评课交给上课人的“同行” 需要设计一些开放的、供选择的课堂观察工具 应考虑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听课评课的方式:一是由完整记录到

文档评论(0)

精品文档专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