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衰亡史鉴 ”与晚清社会变革
刘雅军
【提要 】 维新志士非常关注衰亡国家的历史 。戊戌年前后 , “衰亡史鉴 ”主要强调
“变 ”和 “尊新 ”。但那时 ,论述衰亡史著的数量很少 ,反响也极其有限。庚子年之后 ,几十
种衰亡史被编译出版 ,极大改变了社会风气 。然而 ,在传统的以 “个别事例褒贬法戒 ”的史
鉴方式影响下 ,维新志士往往将 “衰亡史鉴 ”与其变革方案相结合 ,并将其作为 自己变革行
动的依据 。此时 , “衰亡史鉴 ”分别被用来支持不同的变革方案 ,如 “革命 ”或 “改良 ”, “各省
自立 ”、“排满 ”等等 ,在某种程度上 ,增加了中国变革过程的复杂性 。
【关键词 】 “衰亡史鉴 ” 晚清 社会变革
甲午战争后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 ,维新志士非常关注衰亡国家的历史 。一方面 ,
衰亡国家 “不变而亡 ”和 “亡国后之惨状 ”使其深受震撼 ,他们试图以此唤醒舆论 ,令国人知
耻 、知惧 、知变 ,振奋图强 ;另一方面 ,他们努力检讨与中国有 “相似历史 ”的国家的经验教
训 ,希望以史为鉴 ,从中找出治疗中国痼疾的药方 。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大多从积极的方
面关注衰亡史在晚清的译介 、传播与影响 , ①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 “衰亡史鉴 ”与晚
清各种具体变革方案之间的互动关系 ,分析 “衰亡史鉴 ”的多重结果 ,进而反思传统史鉴方
式的局限性 。
一、“衰亡史鉴 ”与变革意识
戊戌年前后 ,维新派编写各国衰亡史 ,主要是确立 “变 ”的正当性与迫切性 。当时 ,维
新派从各衰亡国家历史中获取的教训主要是 “不变将导致革命 ”、“不变将导致亡国 ”以及
“亡国后的悲惨境况 ”。从影响社会舆论的方式看 ,他们试图以各国衰亡史破除社会的守
旧习气 ,强调 “变 ”和 “尊新 ”。
1896年 ,梁启超的 《波兰灭亡记 》叙述了波兰不图自强而托庇大国 ,终遭俄 、普 、奥瓜分
②
而亡的史实 。 1898年 ,在 《俄土战纪叙 》中 ,他又分析了土耳其衰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内政
① 如李长林 ,杨俊明: 《清末国人关于埃及历史的记述 》, 《阿拉伯世界 》1995 年第 1期 ;俞旦初 : 《中国近代爱国主义与
“亡国史鉴 ”》, 《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 ,第 242—259 页 ;宋淑玉 : 《域外兴亡史
鉴与戊戌维新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8年第 5期 ;薛玉琴 : 《试析梁启超对朝鲜灭亡原因的探讨 》, 《江苏教育学
院学报 》2005年第 2 期 ,等等 。
② ( )
梁启超 : 《波兰灭亡记 》,林志钧编 《饮冰室合集 》6 ,专集之十四, 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第 1—3 页 。
60 史学理论研究 20 10 年第 4 期
不修 ”和 “外交不慎 ”,指出中国的情况正与之 “相类 ”, 呼吁应把这类外国史著 “悬诸国门,
①
以为我四万万人告 ”。同年 ,唐才常在 《论最古各国政学兴衰之理 》中 ,极力鼓吹 “尊新必
盛 ,守旧必亡 ”的思想 ,认为 “罗马教皇恃威力 ,仇格致 ,至死不变 ,遂墟其国 ”,希腊能 “蹶而
② ( )
复振 ”, “盖其政俗善变也 ”。康有为也撰写 《突厥削弱记 》突厥 : 今土耳其 和 《波兰
分灭记 》。
我们知道 ,为戊戌年改革提供具体行动指导的 “史鉴 ”主要是康有为的 《日本变政考 》,
而 《突厥削弱记 》和 《波兰分灭记 》则主要致力于增强光绪皇帝变革的决心 。
历史上突厥曾经是一个使欧洲各国 “心慑骨震 ”的强大帝国。近世百年间 ,欧人勃兴 ,
“新政新法新学新器 ,绝出前古 ,横被全球 ”,突厥却恃其强大 ,昧于事变 ,鼾睡比邻 ,乃至危
机频起 ,与中国同被西方列强视为 “东方两病夫 ”。康有为选择突厥史鉴 ,就是基于两国历
史的 “相似性 ”。他说 : “横览万国 ,与中国至近形似 , 比拟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