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VIP

【金版学案】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8.(2013·盐城一模)《上海洋场竹枝词》:“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谁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时的汽车又称蒸汽机车 B.材料反映上海已进入立体交通时代  C.该现象反映了中国交通近代化历程 D.此种现象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 一、基础题 1.(2013·长春模拟)19世纪的蚌埠仅是个隶属于凤阳的偏远小镇,虽每逢集市,偶尔也有出售树木或木制家具的,但无人开设木行;1911年津浦铁路修成后,蚌埠一跃成为皖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当地的木竹商号鳞次栉比,成为著名的木竹集散地。这最能说明( ) A.便利的交通是推动近代化的重要因素 B.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C.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蚌埠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 D.木竹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 A 2.19世纪70年代,我国首次打破列强垄断水上交通业的标志是(  ) A.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的成立 B.蒸汽机的发明 C.西方列强和买办共同投资兴办轮船运输公司 D.各大通商口岸出现一批轮船公司 A 3.(2013·南京模拟)右图是晚清《点石斋画报》描绘的美国妇女驾驶轮船的情景。图中文云:“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泰西各国不然……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 B.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旧观念 C.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 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 D 4.在现代中国,马车、人力车、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并行使用,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 C.各种交通工具大量并存 D.地方政府提倡程度不同 A 5.1881年底,有人赋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是津沪之间(  ) A.有线电报的开通 B.无线电报的开通 C.有线电话的开通 D.无线电话的开通 A 6.请你仔细欣赏右面图片。从图片中你能汲取哪些信息(  ) ①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②20世纪初在上海等大城市有了汽车等交通工具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④中国交通运输业近代化的具体体现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因此排除含①的选项。 答案:D 7.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2年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电话用户总数突破13亿,其中移动电话用户突破10亿。这一现象直接说明( )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C.当今中国人口众多 D.电话事业分属两家 B C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 ◆历史?必修2 ? (配人教版)◆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历史?必修2 ? (配人教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近现代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的进步。 2.通讯工具的变迁。 3.交通与通讯工具发展的影响。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夯实基础 一、铁路与公路 1.铁路。 (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的淞沪铁路,不久被拆除。 (2)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①________到②________的铁路。 (3)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唐山 胥各庄 (4)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5)20世纪90年代,铁路建设加快。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③____位、世界第四位。 (6)机车制造方面也有很大进展。(7)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 (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④________等大城市。 (2)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由于当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一 上海 思维拓展 1.“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请回答:歌词中的“天路”指的是什么? 点拨:青藏铁路。 夯实基础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精品教学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