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2年第 1期
制分析 、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发生机理、次生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及防治对策、震后地质
环境评价及震毁城镇选址四个方面,对汶川地震震后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是一本内容丰富、
参考价值极高的文献。许强、裴向军、黄润秋等著的 《汶川地震大型滑坡研究》系统地总结了
汶川地震触发的崩滑灾害分布规律,在对崩滑事件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18个典型滑坡事
件进行了详细的现场调查和成因机制分析,是一本关于大型滑坡地形学研究和机理分析的重要
参考文献。殷跃平等著的 《汶川地震地质与滑坡灾害概论》,分别从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地震前
后地壳运动GPS监测分析、地震断裂滑动及同震位移、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地震滑坡触发特征
和地震滑坡高速远程特征等六个方面对汶川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进行了研究,并选取牛圈沟高
速滑坡—碎屑流、北川王家岩高速远程滑坡和青川东河 口滑坡.碎屑流进行了实例分析,是一本
重要的参考文献。
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将汶川地震滑坡野外考察照片与典型遥感影像汇集成册,这些画册,从
不同侧面生动地反映了汶川地震地质、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特征,为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的研究
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对汶川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的述评方面,许冲、戴福初 、徐锡伟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
了总结,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对高速滑坡—碎屑流动力学机理的研究,不仅从基础研究上来说,它可以向人们揭示一种
自然规律;而且从应用基础研究的角度来说,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对碎
屑流态化运动机理的掌握 ,是正确建立地质力学模型,确定危险区范围、评价危害程度、进行
工程建设选址等所必不可少的基础;对碎屑流运动规律的掌握,也可能推进工业中气力输送、
管道运输等相关领域的发展。
生物炭对矿区污染土壤中重金属锁定机制研究
龚正君 (地学学院)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是一次被喻为 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世界各国都有相应
的CO2减排计划,我国减排目标是到2020年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由
此而来的“碳封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拟实现捕获碳并安全存储的方式来取代直接向大气中排
放 CO:。早在几百年前,亚马逊印第安人就会将生物炭和有机质掺人土中,创造出肥沃的黑土。
目前,结合土壤危机和气候问题,将碳封存于土壤中,成为热点话题,这让人类反思亚马逊黑
土之谜。生物炭指在缺氧的条件下把生物质进行高温处理,生物质中的油和气燃烧掉,剩下的
就是生物炭。生物炭碎料的孑L洞结构十分容易聚集营养物质和有益微生物,从而使土壤变得肥
沃,利于植物生长 ,实现增产的同时让农业更具持续性。更妙的是 ,它把碳锁定在生物群内,
而非让它排放到空气中。生物炭几乎是纯碳,埋到地下后可以由几百至上千年不会消失,等于
把碳封存进土壤,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因此全世界范围内引发对生物炭的广泛兴趣。
在亚马逊黑土研究过程中,发现黑土的主要成分就是生物炭。这一现象为科学家们提供了
另外一条思路,生物炭既然能长期 (可长达几百年 )存在于土壤中,让土壤保持其富有的生产
作者简介:龚正君,女,副教授。
·8 ·
2012年第 1期
能力 ,同时碳被封存在土壤中就是同样的期限。Lehmann发现 ,采用生物炭的方式将碳封存于
土壤 ,比采用植物和树木的方式封锁碳更加有效,其在 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认为,在 “CO.
树木.土壤碳”循环中,只有 O%的C被长期封存于土壤中,而在 C“O2.树木.生物炭一土壤”循环中,
将有 20%的C被封存于土壤中,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为碳封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据Lehmann等人估算,生物炭每年能够从大气中吸收55~95亿吨的碳,这无疑为哥本哈根世界
气候大会的目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此,为解决碳封存问题 ,以生物炭的形式将碳封存于土
壤中,不仅是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缓减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还是将 日渐贫瘠的土壤变成 “亚马
逊黑土”的重要举措。
因对碳封存的重视而引起科学家们对生物炭在土壤中作用机制的广泛关注。Montgomery在
2020展望中明确表示,土壤将是未来关注重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河南郑州文化旅游和体育集团有限公司社会化公开招聘34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招标代理档案管理制度.docx VIP
- 2025南方电网昆明供电局项目制用工招聘(48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农业服务中心2025年度工作计划 .doc VIP
- 外窗防水节点施工方案(JS).doc
- 2025-2026学年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青岛版(五四制2024)教学设计合集.docx
- 2025《J金融租赁公司所在行业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5800字.doc
- 2025金风变流器2.0MW故障代码手册V4.docx VIP
- AP微积分AB 2014年真题 (选择题+问答题) AP Calculus AB 2014 Released Exam and Answers (MCQ+FRQ).pdf VIP
- 动态口令认证机制的网上投票系统设计与实现.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