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时事热点评论
如何看待“环保问题的及时回应”?
时事评论背景:
????38名责任人被查处,山西省长治市长被提名去职,长治市环保局长被撤职……引发各方关注的苯胺泄漏事故,在50天后给出了问责结果。事故直接肇事者是一家化工企业。然而,据调查组结论,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上报迟缓、应急处置不力,是主因之一。以“负有重大责任”的长治市环保局为例,是在企业报告事故89个小时后才向上一级环保部门报告,严重违反有关规定,且面对大量监测数据不能及时作出正确判断和建议,在监测数据连续超标的情况下,仍将污染事件暂定为“一般”事件,最终影响并误导了事故处置。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环保问题的及时回应”?
环保“最后防线”如何不失守?
环境问题的解决,职能部门和当地政府的积极回应是关键。不按规定上报信息,不能作出专业判断,作为环境保护的职能部门,如此失职无法宽容。当初,瞒报5天后,长治市长在“瞒无可瞒”情况下向社会致歉时,以三个“没想到”解释迟报原因。现在看来,“没想到”除了有敷衍公众、避重就轻之嫌,也与环保部门不能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有一定关系。说到底,无论是自己“没想到”,还是被误导了才“没想到”,其背后都是一种失职。 这尤其让人反思。并非每个地方都会发生重大污染事故,但是,在当前中国进入“环境风险期”与“环境敏感期”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地方会面对公众的环境焦虑。就像近期,浙江一企业家痛心于家乡的河流污染严重,以“20万元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公开“悬赏”;春节以来公众对地下水污染的持续举报与质疑,也将山东潍坊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我们的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今后要更多面对的,不仅是如何按规定上报信息、及时处置,还要学会面对公众如何回应,包括如何面对“悬赏”与“举报”,如何及时核实,作出专业判断、正确建议。。
环境问题已经置身一个全新的时代场景。
一方面,信息化让环境问题暴露后传播越来越快,留给环保部门解决问题的“窗口时间”越来越短。另一方面,公众“环境风险感受”日趋敏感,对环保部门更为挑剔,环境问题正在遭遇信息时代和权利觉醒的双重考验。环保部门作为保护环境的第一责任人和“最后防线”,理应改进工作方式、跟上时代脚步。在公众表达环境焦虑时,少一些自我撇清,多一些正面回应,是否更能纾解焦虑、树立公信?在媒体曝光污染事故后,少一些封闭调查,多一些公众参与,是否更能查清真相、取信于民?
更应看到,不仅要善于回应,更要体现专业担当。
环境问题具有专业壁垒,环境污染更有“累积效应”,过分依赖“公众反映—部门回应”,必然导致发现问题的滞后和采取行动的迟缓。现在的环保问题,媒体都在关注雾霾和地下水,但从专业角度看,还有哪些没有曝光的问题应该防患未然?还有哪些“定时炸弹”需要提前排查?环保部门更应跳出简单的事后回应思维,将关口前移,更多体现专业性和责任感。 环境问题的独特性在于,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容易上升为公共事件,甚至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引爆点。为避免环境风险发酵为社会风险,环保部门应该以及时回应和专业担当,做环境焦虑的润滑剂、环境改善的导航仪,进而成为社会风险的安全阀。?
如何看待“过节放鞭炮的问题”?
时事评论背景:
????鞭炮,放还是不放?这些年一直议论纷纷。今年各地雾霾污染加重,又一次把这个话题推到风口浪尖上。面对这样的话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在笔者看来,对于放鞭炮问题,不应强制禁放,但应引导和限制。放鞭炮是民族的传统,不应简单粗暴地禁掉;但也不能无节制地燃放,制造噪音、污染环境、危害安全。但实际上,烟花炮竹的燃放已经被限制在一个比较短的时段里,它所造成的影响在一年中实际上是有限的,与那些一年365天都在排放的污染源相比,并不是减排的重点,所以节日期间的烟花燃放还是应该以引导和限制为主。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过节放鞭炮的问题”?
为何不应禁放?
过年放鞭炮,对老人来说是浓浓的年味儿,对中年人来说是儿时的记忆,对孩子们来说是新奇和刺激,燃放鞭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鞭炮是年文化的一年重要的载体,传统和民俗需要传承,百姓的情感也应理解和尊重。所以,从情感上来说,不应强制禁放。如果真的禁放了,年味儿越来越淡的春节就更加没有年味儿了。此外,强制禁放政策能不能执行下去也不好说。事实上,北京自1993年到2005年间一直实行烟花爆竹禁放政策,但这一法规在施行过程中伴随着诸多争议。很多市民抱怨:缺少爆竹声的新年令人乏味。而与此同时,节日期间违法燃放烟花爆竹的事例时有发生,禁放法规陷入“法不责众”的尴尬。因此,不管是主观层面还是客观层面,全面禁放鞭炮都是不可取的。
为何要引导和限制?
环保资料显示,每年春节期间,尤其是除夕、正月十五等烟花爆竹燃放高峰,中国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达到重污染。如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