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大周溪下层遗存浅析.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庆市万州区大周溪下层遗存浅析 陈淑卿 (山东大学考古系) 大周溪位于重庆市万州区大周镇旧址,长江在此段呈西南一东北流向,西北岸群山陡立,仅沿 江岸有一带较为狭长的台地。大周溪遗址即分布于此山前台地之上,北靠钟嘴,南近石板溪,东南 面临长江,现存地貌以梯田为主,但遗址大部分压在居民住房之下,发掘工作多有不便。 通过调查和钻探发现,大周溪遗址地层堆积较薄,一般不超过2米,各层基本呈水平状分布。 早期文化堆积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出土大量打制石片以及绳纹瓦片,应为为汉代文化层。下层遗 存相对丰富,出土较多石器和陶片,其中以夹砂红褐陶片最为多见,并发现几处石器作坊遗迹。因 年代不确,本层遗存暂称为大周下层遗存,本文即拟对这一文化遗存作初步分析。 一、文化特征 大周下层遗存文化层分布比较普遍,但遗迹相对较为贫乏,只确认了几处石器作坊遗迹。 (一)遗 迹 f 属于大周下层的遗迹只有石器作坊。所谓石器作坊,实际上是指与石器的制作、加工有关的活 动遗迹。其特点是较多的石器、石料、半成品和石片以及陶片等遗物集中地分别在一个特定范围内 的同一平面上。这类的石器作坊遗迹共发现8处,并以SZl最为典型。 SZl面积约100平方米。在同一平面上,共发现134件相关遗物,并大致在其中心的位置发现有 红烧土痕迹,估计与加工石器活动有关。出土的遗物以石器为主,器类有斧、锛、凿、网坠、磨石 以及大量打制石片和鹅卵石;另有少量陶器残片,可辨器形有罐、豆、纺轮等…。 (二)遗 物 遗物数量不是很丰富,且呈相对集中分布的趋势。种类以陶器和石器为大宗,偶见牙器等其他 遗物。 1.陶器 陶器保存状况较差,仅见残片,未发现完整器物。陶器依陶质可分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类。陶片 的初步统计结果表明,夹砂陶数量略多,占总量的60%以上。其中半数以上为夹砂褐陶;其余为夹 砂红陶、灰陶和黑陶,数量相当(见下页表)。陶器多为手制,制作粗糙,陶胎厚重。陶器烧制火候 普遍较低,陶表颜色多不纯正。部分陶器火候较高,质地坚硬,有硬陶的作风。器表多为素面(仅 依陶片统计,未必代表器物全貌)。陶器纹饰种类较多,其中绳纹占绝大多数,其次为弦纹、方格 52 重庆·2001三峡文物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纹、戳印纹、附加堆纹等,另有少量篮纹、刻划纹。戳印纹和压印纹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别具特 色。同一件器物上往往施有多种组合纹饰(图一)。 T53-164陶片统计表 陶质 夹砂 泥质 合计 百分比(%) 陶色 红褐 红 灰 黑 红褐 红 白 灰 黑 硬陶 素面 108 22 20 14 18 6 1 50 68 307 70.57 绳纹 23 16 14 3 11 5 72 16.55 方格纹 2 2 1 4 l 10 2.30 弦纹 l 3 4 4 l 1 2 3 19 4.37 篮纹 1 1 0.22 戳印纹 4 3 2 9 2.06 捺窝纹 2

文档评论(0)

higu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