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ldquo;乡下人rdquo;心态的二重性.docVIP

论沈从文ldquo;乡下人rdquo;心态的二重性.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沈从文“乡下人”心态的二重性 马为华内容提要沈从文一贯自称为“乡下人”,其“乡下人”心态对于创作的影响和制约在于:“乡下人”心态不仅促成了他富有个性的题材领域和艺术思维的形成,而且使他触及了生命原型,从而使其一些作品具有超越性品格。乡下人心态中的矛盾性蕴育了沈从文“美丽总是使人忧愁”的美学风格。另一方面,沈从文的乡下人心态在其都市题材小说的创作中表现出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沈从文的许多自述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总是以“乡下人”自居:“在都市住上十年,我还是乡下人,”(1)(P11)“我是从另一个地方来的人,一切陌生,一切不能习惯,形成现在的自己的,坐在房间里,我的耳朵里永远响的是拉船人声音、狗叫声、牛角声音”(1)(P87)。在1936年的《〈从文习作选〉代序》中他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不骄傲,也不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甚至于1981年接受美国学者金介甫访问时,也依然说自己是个乡下人。(2)(P81)京派作家中自称为乡下人的不乏其例, 但像沈从文这般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执拗地一再认定倒是很罕见。我们可以称之为“乡下人情结”。这种挥之不去的乡下人情结,势必会形成一种乡下人心态,影响、制约沈从文的创作。   “乡下人”,就其字面来看,已经包含了一种与都市对立的意味,因而沈从文的乡下人心态首先意味着他对都市的距离,对时代主流和现存政治的自觉疏离。要想弄明白这种距离感缘何而生,只须看一看郁达夫初次会见沈从文时的情形即可明了。沈从文的一些自传性作品,如《老实人》、《遥夜》等,更能加深我们对沈从文这种距离感的理解。这位作家的经历表明:都市给了年轻的沈从文太多的挫折与创伤,因而使他无法完全融入都市中去,对都市产生了无法弥合的心理距离。在此,重要的是,由于深感都市道德的堕落与腐化,沈从文在精神上也无法认同都市里的任何意识形态。作为一个从湘西社会出来的乡下人,本来在他的记忆中就积淀着种种因政治而起的血腥和屈辱。(湘西历史上多战乱,参见凌宇著《沈从文传》)沈从文早年行伍生涯中所见草菅人命、祸害生民的暴行劣迹,无疑也加深了他对政治的一种近乎本能的怀疑。这种深刻的怀疑使得他在取材时大异其趣于当时的作家,既没有描写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也没有歌颂热火朝天的革命战争,而是找到了自己的独特的题材领域。他“以浏亮明净、潇洒随心的文字把湘西千里沅水和武陵山系十余县的山光水色、风物人情,倾入艺术之杯,使人在看惯三十年代作品中豪华堕落的都会和动荡分解的沿海乡镇之时,一睹‘化外之地’山寨和水码头上宁静秀美而又古朴奇幻的风俗画。”(3 )(P604)沈从文在都市受挫,深恶都市人的贪婪、自私、势利,把目光转向了生养他并给予他精神滋养的故乡——湘西,在那儿他似乎获得了一种与都市抗衡的力量,找到最宜于发挥自己艺术天份自由空间,逐渐形成了他“乡下人”的自我定位。   虽然沈从文这个“乡下人”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都市中,但正如汪曾祺所说的那样,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4)(P1)。走出湘西的沈从文不可能重返故乡, 但在沈从文的现实生活中缺席的湘西却更鲜活地占据了他的心灵。记忆总是充满了情绪色彩的,文学家的记忆尤其如此。沈从文主要以记忆为创作的源头活水,其心理功能必然是以情感功能为主导的。在沈从文的自述中,这一点可以得到印证。在《习作选集代序》中,他是这样为自己的读者导读的:“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的倾向,康健诚实的赞颂以及对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在回答“为什么要写作”这一问题时,他又说:“因为我活到这世界有所爱。……人类能够燃起我情感的太多了,我的写作就是颂扬一切与我同在的人类美丽与智慧……”。这种情感性心态的形成,主要源自于乡下人沈从文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但也不可忽视湘西地域文化重情感这一因素的影响。沈从文的作品中最打动我们的是什么?似乎不是如一般小说或以情节取胜,或以性格取胜,这二者皆非沈从文的胜场。他小说中的情节大多如生活进程一样平铺直叙。顶多只有结局时人物命运的陡转,情节上毫无惊奇斗巧之处,人物性格似乎也未达到充分的典型化、性格化或是复杂化。然而沈从文却极善于营造抒情氛围,那字里行间、那人物情景中氤氲着的情感构成了对读者最大的亲合力。我们看沈从文在《鸭窠围的夜》里的一段关于夜景的文字:“黑夜占领了全个河面时,还可以看到木筏上的火光,吊脚楼窗口的灯光,以及上岸下船在河岸大石间飘忽动人的火炬红光。这时节岸上船上都有人说话,吊脚楼上且有妇人在黯淡灯光下唱小曲的声音,每次唱完一支小曲时,就有人笑嚷,什么人家吊脚楼下有匹小羊叫,固执而且柔和的声音,使人听来觉得忧郁。”

文档评论(0)

shier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