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解惑话经方——访冯世纶教授 黄.docVIP

传道解惑话经方——访冯世纶教授 黄.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道解惑话经方——访冯世纶教授 黄?波? 冯世伦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伤寒学者和经方临床家,先后师承董建华、赵绍琴、 胡希恕等著名老中医。冯先生教学、临床近半个世纪,专注于经方研究,整理总结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的研究成果,并考证了经方的理论体系,著作颇丰,为中医界所敬仰。2006?年12?月,应南京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中医药文献在我心中”活动的邀请,冯世伦教授来作了两场精彩的报告。晚上报告结束后,我们有幸到冯教授下榻的宾馆拜访,冯教授娓娓而谈,启迪后学,对众多学生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阐发观点,或分析、或引据、或举例,生动形象地解开了我们在读张仲景医学时遇到的诸多疑问。 有是证,用是方 冯世伦教授认为《伤寒论》是症状反应学。方证就是用某方的症状综合群,如桂枝汤的方证是“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如果患者于某时某地反应出此方证,为用方提供了上述合适的依据时均可使用桂枝汤治疗。这种以方名证的形成,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是经方发展的特点,也是构成《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的特点。经方方证即为人体患病后常见症状的规律反应。 辨方证是一种朴素的、对应性很强的、凝聚了古人几千年临床经验的辨证方法,有规律可寻,具有可操作性。凡是疾病表现与原文相符,即可用原文所提之方治疗,这种通过选择、辨别然后确认,以期找到适于病情之方的过程,称为辨方证。此谓“有是证,用是方”。 少阴病为表阴证 “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冯教授将伤寒六经病以阴阳和表里分为表阳证(太阳病)、表阴证(少阴病)、里阳证(阳明病)、里阴证(太阴病)、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和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少阴病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为少阴病提纲证。少阴病以八纲解当为表阴证,与太阳病之表阳证相对应,此为邪在表而呈虚寒一类的证候。并将《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视为少阴病的辅助提纲证,将“无热恶寒”作为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的补充。单纯少阴病之“脉微细”是相对于太阳病脉浮或紧或缓而言,纯少阴病之 “脉微细”时亦当为浮,然而少阴病因气血俱衰,故而脉虽浮但微细,治疗时以发汗然不能太过,同时必须配以附子甘草等温性亢奋、强壮之品。而麻黄附子细辛汤之“脉沉”者,当为少阴合并痰饮之证,或素有痰饮者出现表邪为水饮所郁而化热的少阴证,故在微发汗的同时加强壮之附子,温化痰饮之细辛。以此亦可理解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等为少阴病范畴。 “专病专方”不可取 对于专病用专方治疗方法,冯教授的态度是否定的。他说,疾病本身并非一成不变,每种疾病都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不同阶段证是需要辨别的,即便是疾病各个阶段的症状相对稳定,人亦有不同,则用方不可能完全相同。以专方治疗专病违背中医学规律,将贻害无穷。冯教授曾亲眼见过曾有医生治疗咳喘病患者,病人已出现心功能不全,汗多脉促,无麻黄证而仍用麻黄剂治疗后惨死的悲剧,也曾见过陈慎吾老母肺炎出现可下之证时胡希恕先生用泻下剂而愈的事实。冯教授认为医者当根据不同的症状来辨六经、辨方证,及时调整处方,“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对于某些学术会议只知道介绍某张秘方治疗什么病,而对于《伤寒论》则知之甚少,对伤寒论学说的临床地位和作用不能认识的现象,冯教授感到遗憾。 腹诊虽客观,辨证需全面 腹诊并非日本人独创。冯教授说腹诊属于中医切诊的一部分,其重要作用历代大家均有认识。《伤寒论》中就有“心下急”、“心下痞”等,张仲景用词十分讲究,此何以知“急”知“痞”?通过腹诊。腹诊能直接、迅速、客观地反映人的生理病理变化,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日本人特别重视和强调腹诊,这确是事实。腹诊对于某些方证的把握的确有效,但并非每方必有腹诊,更非单凭腹诊而处方。冯教授举例说,日本医家将八味丸的“少腹不仁”的腹诊描述为耻骨上至脐有铅笔芯样感觉,此形象而容易把握。但将沿肋弓往下按出现的不适感称为胸胁苦满征,并且将其分为3级,据此用不同的柴胡类方,就有不妥。殊不知,沿肋弓往下按的不适感并非柴胡剂存在,其中亦有用大小陷胸汤的可能,另外胸胁苦满很多情况下还包括患者的主观感受在内,并非完全是客观指征。冯教授认4为经方辨证重要的是讲求综合的症状反应,要靠整体的判断,对于腹诊的价值不能夸大。 六经辨证的扩展运用 冯教授认为张仲景六经辨证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后世的一些良方,总的来说没有离开仲景六经辨证的范畴,所以对于一些后世良方也可纳入伤寒六经辨证的范畴中。如补中益气汤属于少阳病(半表半里的阳证)方,其中的柴胡甘草可证,同时升麻乃苦寒之品,有发散疮疡、清热解毒之功效,与小柴胡汤中的黄芩有相似之处,因出现乏力消瘦等虚弱症,故方中用人参、黄芪、当归、白术以益气养血,入陈皮以防虚不受补。另有后世王清任名方血府逐瘀汤,此亦为王氏据仲

文档评论(0)

renw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