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20世纪上半期“以农立国”思想的再审视
摘要: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 中国 的思想学术界发生了一场是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的争论。。对于这场争论中的 “以农立国”观点,已有的 经济 思想史或 现代 史 研究 者大都作出了否定性结论。本文认为,作为当时 社会 经济出现重大转折的产物,以农立国思想具有特定的 理论 价值。首先,它所揭示的农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对此后中国农业现代化思想的 发展 ,对发展经济学的创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以农立国思想所强调的在现代化过程中优先发展农业经济的主张,有助于我们反思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第三,在更深广的层面,以农立国思想所蕴涵的农业文化理念,对于我们今天重新认识农业的意义,深化我们的伦理经济观念,并非没有启迪。
关键词:以农立国 理论价值 现代意义
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在中国的思想学术界发生了一场是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的争论。这一争论持续到40年代中期,其间出现过不同观点交锋的高潮和相对的沉寂。对于这场争论,相关学科的研究者已进行过探讨,这些研究大多对当时的“以农立国”主张作出了否定性结论。如罗荣渠说:“所有反对中国大革命的封建顽固派,阻止新思潮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国粹派和‘甲寅派’,鼓吹复兴中国文化的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新旧调和派,等等,都是站在以农立国的一边。……这表明我国思想文化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之 问题 的一种内在联系:现代新文化与中国传统旧文化之争, 自然 形成为 工业 文明支持者与农业文明支持者的天然分野。”①李向民认为:以农立国派“实际上是将理想的农业社会与西方充满弊端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相比,以人为本,乃有弃工归农之说。……只是由于没有找到更好的出路,因而要逃奔到上古的大同之世去。”②虽然30年代末的以农立国主张已不再排斥农业机械化和工业建设,但“在当时仍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其理论注定是要失败的”③。对此,本文拟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提出若干一己之见。
一
以农立国思想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出现的。其一,从国内情况来讲,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掠夺和压抑,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与大战前相比,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据统计,1903?1906年,平均每年注册的厂矿为21.1家,1913-1915年增至41.3家,1916?1918年最高达124.6家。1920年同1913年比较,厂矿数从698家增至1759家,资本额从33082.4万元增加到50062万元,分别增长了152%和51.3%。这种速度在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可谓空前绝后。”④其二,从国际范围来看,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进一步激化,全面的经济危机正在酝酿之中。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的研究表明:在欧美,1925年前后出现了一次经济高涨,然而,“这次高涨既不是全面的、不间断的,也不是范围很广的。尤有甚者,它包含着紧张情势日益加剧的迹象:初级产品的大量积存;证券价格的惊人上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代序)》,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页。
②③李向民:《大梦初觉??中国的经济发展学说》,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239?240页。
④刘克祥、陈争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4?395页。
还有 金融 和 政治 方面困难的加剧。” ①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它“几乎没有分享到经济扩展,事实上整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都在不景气中度过。在这十年里,英国的失业现象严重,在1926年总罢工以前,特别是在其后的几年里,情况都是如此。” ② “在世界的另一边,日本经历了相对萧条。随着政府和金融当局为了提高日元价值而紧缩信贷,日本在二十年代的发展速度只达到以前十年和此后十年的一半。” ③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不仅形成了与内地 农村 经济凋敝的鲜明反差,而且不可避免地 影响 到传统经济的产业结构,并连带地触发社会文化观念的变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弊端则从反面迫使中国的知识层思考屏弃农业的利害得失。
无庸讳言,在章士钊等人的文章中,人们确实读到了对工业弊端的鄙弃和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怀念,但是还应注意到,在其他人的论述中,以农立国的必要性得到了经济理论上的论证。如董时进在《论中国不宜工业化》④一文中从两方面作了 分析 :1、全球经济资源有限,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拥有比工业优越的发展前景,因此中国应该走农业国的道路。在他看来“工业国取农业国之原料,加以人工,还售原主,于中取利。购入食品,尚得赢余。然观农业国可以不需工业国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