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维普资讯
第 8卷 第6期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01.8 No.6
2007年 l2月 JOURNALOFBEIHUAUNIVERSITY(S()cialScienc~) De=‘.2007
· 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 ·
老子 “不争 思想之辨析
董 京 泉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806)
摘 要:在 道《德经》中,“不争”共出现8次,与之涵义近似的还有 “知足”、“知止”、“不敢为天
下先”、“无为”等,它们亦频频出现于 道《德经》中。老子所说的 “不争”,并没有反对斗争,特别是
反对为了推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进行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思想斗争、社会政治斗争等的
涵义;把老子的“不争”说成是反对斗争,特别是 “站在没落奴隶主立场上”,反对人民群众反抗压
迫者和剥削者的斗争,是对老子思想的严重误解。
关键词:老子;不争;道德经
中图分类号:B223。l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5101(2007)06一O010—06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 道《德经》(老《子》)的总结论。其中,“不
争”在全书中是最后一次出现。据统计,在 道《德经》中, “不争”共出现8次,分布在7章之
中,第八章出现2次;与之涵义近似的还有 “知足”、“知止”、“不敢为天下先”、“无为”等。它
们亦是频频出现于 道《德经》中,所以,老子 “不争”的思想给人的印象很深。 《老子》的现代
注译家和学者几乎无一例外地对老子的此一思想进行批判。比如,有学者说,鲁迅对于毒害人民
群众几千年之久的一切腐朽思想进行过猛烈的抨击,他尤其对旧中国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哀
其不幸”、“怒其不争”(但笔者从其原文看,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是鲁迅在评述英国著名浪
漫主义诗人拜伦的相关思想和行为时说的。引证者或老子的批判者用之以鲁迅对旧中国灾难深重
的中华民族的深切同情和因其 “不争”[权且作不奋起抗争理解]而愤慨的态度,似带有移花接
木的意味。引证者虽然没有指明这一点,但这种做法似亦无可非议,因为它并没有违背鲁迅在这
个问题上的思想和态度,所以笔者姑且按老子批判者的意思加以评论)。从 “怒其不争”可以看
出,鲁迅对 “不争”的思想和行为是嫉恶如仇、怒不可遏的。联系一千多年来中国人民所遭遇的
内忧外患,特别是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一百余年中,中华民族之所以遭受内外敌人的欺
凌,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主张对外 “不争”,甚至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但与广大人民群众长期
不觉悟,未能众志成城 、奋起抗争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中国的近现代史也是一个在先进分
子和先进政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奋起抗争并最后取得胜利的历史)亦不无关系。鲁迅虽然说过
收稿 日期 :2007—09—0l
作者简介:董京泉(194l一),男,山东济南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研究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评审专家..
· 10 ·
维普资讯
“怒其不争”,但他似乎从未讲过 “不争”的思想来源 (摩《罗诗力说》中所说的 怒“其不争”,更
与老子无关),但引证者却将鲁迅说的 “怒其不争”与 《老子》中关于 “不争”的论述联系起来,
认为老子是 “不争”思想的始作俑者,甚至将老子哲学作为 “不争哲学”批判之。在这种情况
下,对 《老子》中 “不争”的思想内涵认真加以探讨,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如前所说,“不争”在 《老子》中共出现8次,分布在 7章之中,其中第八章出现2次。现
在就按 《老子》通行本的章次逐一作简要分析。
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帛书甲乙本、景龙碑、敦煌本、遂州碑及 淮《南子》所引如
是;王弼本等古本 “上”作 “尚”,为 “不尚贤,使民不争”。河上公注日: “贤,谓世俗之贤,
离道行权,去质为文也。不尚者,不贵之以禄,不尊之以官也。” 淮《南子 ·齐俗训》释 日:“故老
子 日 不‘上贤’者,言不致鱼于木,沉鸟于渊。”“使民不争”的 “民”字 ,遂州碑作 “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