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隐形传递未知态控制的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的提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常包括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两个部分,它是 近十多年来量子物理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刚刚崛起的新 兴的交叉学科,量子隐形传递未知态是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研究 内容。 §1.1量子隐形传递未知态的研究进展 193 sky和Rosen提出了被后人 5年爱因斯坦(Einsteln)与Podol 称为EPR佯谬的观点【I】,从而使量子纠缠现象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 这给后来人们意识到量子态与信息的关系起到了很好的基础作用。但是, EPR佯谬提出了近半个世纪,人们才意识到它跟信息的联系,量子隐形 传态才开始出现。 1993年3月,Bennett等六人首先从理论上提出了量子隐彤传递未 知态【2]的方案,引起了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其主要内容为:先将两个自 旋为1/2的粒子制备到最大纠缠态,作为量子通道,然后对被传递的粒 子的量子态和处于最大纠缠态酌两个粒子之一的量子态进行联合测量 【3】,联合测量将会使系统的量子态发生塌缩【4J】使量子信息部分得以传递。 测量结果通过经典信道传递给接收者,接收者根据所得信息对他所有的 粒子的量子态进行相应的幺正变换,就能够把这个粒子的量子态变成所 要传递的未知量子状态了。传递的结果是,待传粒子的状态被改变,而 它的状态将在接收者处的那个粒子上重现。粒子本身并没有变化,只是 待传粒子的状态转移到了接收者处的粒子上去。 自从他们这种方案提出以后,量子隐形传态成了量子光学中一个引 人注目的课题,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各种量子隐形传态的方案也相继 提出,传递两粒子、三粒子、多粒子的量子态以及以最大纠缠或部分纠 缠的原子作为量子通道,或者利用光场与原子相互作用来进行传态等, 各种传递未知量子态的方案研究正在蓬勃发展。 1993年12月,M.zukowski等人提出了量子纠缠交换的方案pJ,该 方案传递的是两个粒子的纠缠关系。1994年,Davidovich等人提出了一 种在两个初态为纠缠态的高Q光场中传递一个二能级原子的未知量子态 的方案【61,1994年,L-Vaid胁n等人提出了用非局域测量方法实现量子 态隐形传递口】,cirac等人建立了利用量子电动力学(QED)腔场传递量 99 量子态的隐形传递,但是它的实现必须借助一个四能级原子。1 5年, s.L.Braustein等人提出了利用量子网络中的受控非门和单个qub“操 作所构成的量子回路实现量子态的隐形传递的方案Il…。1997年,M.H.Y. Mous sa提出了利用量子交换来进行传态的方案…J。以上方案都是对于只 有两个量子态的粒子的传递方案,当然量子态的隐形传递不仅仅局限于 此,对于任意能级(可以是任意确定的S能级,也可以是无限的情况,即 连续变量的情况)的情形,同样可以实现量子态的隐形传递。1998年, s.L-Braunstein等人提出了连续变量量子态的隐形传递方案112】。用量子 隐形传递未知态的方法,还可以对光场的量子态进行传递,1996年,M. H.Y.Mous sa提出了一种传输辐射腔场状态的方案叫,1998年, M.s.zubai ry提出了传递光场量子态的方案…,1999年M.Koniroczyk 等人提出了光子数的传递方案【I”。 在实验方面,1997年12月,奥地利Innsbruck犬学的实验物理研 究所的zeil inger小组在英国Nature杂志上首次报导了利用纠缠的极化 光子BPR对实现光子极化态的隐形传递的实验结果㈣。随后,美国、英 国、丹麦、瑞士也在实验中实现了量子隐形传态。1998年,潘建伟等人 实现了量子纠缠交换的实验验证m1。2001年9月,丹麦科学家Julsgaard 等人在实验室中实现了宏观系统(大约万亿个原子的铯气体)、长寿命 (O.5ms)的纠缠IlgJ,解决了量子纠缠的受环境影响而被破坏的问题。 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也非常重视,起步也比较早,基本上和世界同 s 步,1997年,中国科技大学的zheng B等人提出了通过原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