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无机团簇电子离域特性的理论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1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的提供参考!!!

厦门大学理学博士论文 无机化学 摘 要 芳香性空间共轭概念在有机化学领域已经研究非常成熟,但是在无机化学领 域的研究寥寥无几.为此,我们尝试对一系列结构已知的含氧族或卤素无机团簇 离子或化合物进行理论分析.针对这些无机团簇具有特殊结构特点,即两个亚单 元间的距离大于标准的单键键长而小于正常的范德华半径之和,通过理论研究, 首次揭示其亚单元间的芳香性空间共轭相互作用。具体结果如下: 1.具有类周环化反应过渡态芳香性离子:6c.10e Se2U2+、S20P 利用多种方法证明Se2142+和s2042。的两个v形分子片之间存在芳香性空间共 轭作用。共轭的V形分子片问没有饱和基团,电予离域(10r。e)凭借空间共轭 芳香性称作类周环化反应过渡态芳香性。 2.具有类周环化反应过渡态芳香性的离子:4c一6c 142+、S6N42+、N202 反式五元环上相对的s.S亚单元、N202的两个NO分子片间存在6鹏芳香性空间 共轭作用。与前者类似,相互共轭的两个亚单元间没有饱和基团,因而141▲ S6N2+、14202具有的芳香性也称为类周环化反应过渡态芳香性。 3.具有同芳香性的离子:6c.10es32+、se82+ 计算表明s。2+和sel2+跨环的两个亚单元存在芳香性空间共轭相互作用。环 or or 上的两个亚单元X2x3X4(X.=sSe)和X6X7X8o|r-sse)每个贡献5个霄电 子,通过空间共轭相互作用形成10x电子芳香性。但是,与亚单元相连的价饱和 .s.或.sc.基团,部分干扰或影响着两个亚单元问的共轭作用,因此s82+和ses2+ 被称作是6c.10e同芳香性体系。 4.具有同芳香性离子:4c.6eTe62+ 理论研究表明船形1‰2+的底部两对1Fre问相互作用为芳香性空间共轭相 互作用。由于船头和船尾两个价键饱和Te原予,分别与相互共轭的两对Te-Te 原子相连,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两对中心Te原子的4c-6e共轭,因而Te62+离子归 于4c—6c同芳香性体系。 5.可能具有双重同芳香性的$4N4和Se4N4; 根据折叠环S,N4和Se4N4结构特点,用分子轨道进行定性分析,预测s挑 和Se4N4可能具有双重同芳香性。分子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的两个亚单元N-X-N (X予s或Se)通过同共轭的相互作用形成两组109电子同芳香性,一组由上半 部分平行于纸面的P轨道相互重叠引起,另一组由下半部分垂直纸面的P轨道相 互重叠引起,这两组轨道相互正交,都对分子的芳香性有贡献。采用密度泛函 S,N4和Se4N4分子轨道并没有定性分析中的两组清晰正交的h轨道,无法确定 这两组正交A轨道对整个分子芳香性的贡献,所以S4N4和Se,N4的双重同芳香 性只是芳香性表现的一种可能形式。 6.具有球形芳香性的)(,()(_rrc、se、s) 依据分子轨道及价键结构分析,1-e∥的两个三角形分子片间存在8Ⅱ电子共 轭,符合三维球形芳香性的2(N+I)2电子规则,具有球形芳香性。通过计算NICS 值及对球谐量子数进行分析进一步证实其球形芳香性。与1b62+相类似,s∥、se∥ 也被证明具有球形芳香性。 对这些无机团簇的芳香性空间共轭的揭示不仅对文献上提出的E‘一z+键的 解释进行了升华;而且还拓展了芳香性空间共轭概念在无机物领域的应用。尤其 值得一提的是Te∥的三维球形芳香性空间共轭形式,是一种新的空间共轭形式, 即使在有机体系也从未报道过。因此,我们的研究不仅拓展了芳香性概念在无机 物领域的应用,而且也拓展了芳香性概念本身。 另外,围绕团簇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团簇如何由原子、分子生长而成, 以及随着这种生长,团簇的结构和性质如何变化,我们研究两个特定的掺杂碳团 簇体系AuC。。(1s畦lo)和C2S。。(5匀匡l酬9直着尺寸的增加,原子团簇的结构,及 稳定性和电子结构性质的变化。 7.掺杂碳团簇体系AuC。。(1曼匹lO)的结构和性质研究 利用激光溅射C/Au粉末在自制飞行时间质谱上产生一系列AuC

文档评论(0)

liyxi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