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DIS在初中化学中应用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掌握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标将科学探究置于各内容主题之首,同时渗透在各主题内容之中,体现了“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的课程设计思路,也突出体现“让学生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1
但遗憾的是在中学教学当中,往往把实验当成操作,只强调操作的技能,我们所谓的探究实验其实只是验证性实验,看似热闹,实则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无甚大用。
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受到传统实验条件的约束,有心无力。科学实验是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实验装备、设施越来越多的在化学实验及其教学中得到应用,这是化学实验发展的必然趋势。技术的进步使我们能够看得更远、更细,测得更准、更快,极大地拓宽了科学实验的范畴,提高了科学实验的可信度。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模拟实验,可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引入数字化传感器技术,可以革新中学化学实验的内容,拓展实验方法,节省实验时间”
实验内容
实验名称:DIS探究高低蜡烛变化和螺旋状铜丝照在蜡烛火焰上变化
实验器材:蜡烛(普通、高低)、铜丝圈、大喜来塑料桶、铁架台、DIS数字实验仪器(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等
实验装置:如图1、图2
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重点:1、燃烧的定义;2、燃烧的条件;3、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的探究;2、灭火的原理
实验对达成教学目标所起的作用:蒙台梭利曾说:“我听了我会忘记,我看了我会记住,我做了我会理解。”通过实验让学生更清楚认识知识,理解知识。
教学策略:实验探究,问题教学
实验教学类型: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均可(视学校DIS配备而定)
实验教学过程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物体要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接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而要灭火,只要去其一即可。
下面我们来看实验1:如图3、图4所示,高低蜡烛分别置于烧杯和倒扣的烧杯中,点燃蜡烛后,你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实验2:将一根铜丝绕成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如图5),你将看到什么现象?如果将铜圈加热后罩在蜡烛火焰上,你又将看到什么现象?请你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对于实验1:
图3所示实验现象和理由学生较容易回答: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可燃不助燃等性质,启发是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图4所示实验现象,学生的回答众说纷纭,理由和启发的回答则有相当困难。
对于实验2:
学生对现象猜测也是众说纷纭,原因的回答也是有相当困难。
通过实验的演示,学生对现象滴定认识明确统一:
图4所示实验现象:蜡烛从上而下依次熄灭;
实验2的现象:铜丝不加热,蜡烛熄灭;铜丝加热,蜡烛不熄灭。
产生现象的原因分析:
学生说不上来,引导学生从热空气和从金属的导热性及温度的角度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图4所示实验:蜡烛都熄灭是因为烧杯内氧气被消耗完了;上面的蜡烛先灭是因为二氧化碳温度高,向上扩散,聚在顶部;启发是发生火灾时因沿墙壁迅速爬出门外。
实验2:蜡烛熄灭是因为铜丝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将热量迅速散失,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然而,学生却很难理解。存在问题:
(1)烧杯内的氧气都消耗完了吗?怎么证明?
(2)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温度高,向上扩散,聚在顶部如何证明?
(3)铜丝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将热量迅速散失,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如何证明?
学生对变化没有直观的认识,没有具体的数据,只靠说说很明显不足以使每隔学生记住和理解
问题的解决:对于这些问题特别是(1)(3)问题,传统实验无法解决,现借助DIS数字实验进行设计实验,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实验步骤:
一、图4所示实验:
1、实验步骤:
(1)进行按图1所示装置图进行实验如图6,滴有氢氧化钙溶液和酚酞试剂的湿润的滤纸条附着在塑料桶内壁上,插入氧气传感器,打开数字实验操作界面。
(2)点燃高低蜡烛后罩上塑料桶的同时,采集桶内氧气的数据,同时观察滤纸条的颜色变化。
2、实验现象及结论:
(1)蜡烛从上到下一次熄灭如图7,滤纸条的红色从上到下逐渐褪去如图8,CO2+Ca(OH)2=CaCO3↓+H2O,从而说明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温度高,向上扩散,聚在顶部。
图6 实验装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福建省华安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试卷.doc
-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doc
-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5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周练试卷.doc
- 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8月质量检测试卷.doc
- 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英语8月质量检测试卷.doc
- 华中师大一附中2008-2009学年度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doc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雷中学2014届高三物理模拟试题四.doc
-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13-2014学年高二理综生物部分下学期期末水平调研测.doc
- 甘肃省天水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doc
- 新疆阿勒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数学4月月考试题卷a理.doc
- 广东省广州市广铁一中2014年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整式的乘法1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实验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 2.3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第3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doc
- 内蒙古满洲里市第五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 4.3.1 角课件 新人教版.ppt
- 河南省洛阳市东升二中七年级数学上册 1.2.3 相反数同步练习试题 新人教版.doc
-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实验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 3.2 单项式的乘法课时训练 新版浙教版.doc
- 辽宁省大石桥市水源镇第二初级中学2014届中考物理复习试题八.doc
-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实验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 3.7 整式的除法课时训练 新版浙教版.doc
- 广东省恩平市年乐夫人学校初中生物教师论文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的探究性学习.doc
- 辽宁省大石桥市水源镇第二初级中学2014届中考物理复习试题一.doc
- 云南省石林县巴江中学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论文 数学学习中“粗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策.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