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有荣焉的纺织人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与有荣焉的纺织人生   十年前,以四台细纱机,二十几个工人开始创建震纶公司的沈培荣这样说道:“选择进入棉纺这个行业,就决定了要把这个行当做一辈子。”这句话,就这样被沈培荣脚踏实地践行了十年。十年过去,震纶已经成长为再生纤维纱线行业的龙头企业,品牌影响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而沈培荣,却一如十年前那个初创企业时的人,了解纺织行业、热爱纺织事业,拥有一颗专注搞好产品生产的平常心。沈培荣喜欢结交朋友,他说,因为经营一家企业就是在交朋友,他的整个企业团队,就是他的朋友,而且,“他们的本事都比我大”。   也许从这样的话里便不难理解,短短十年的时间里,沈培荣是如何培育打造出一家现代化再生纤维纱线的王牌企业的。    19岁开始的纺织人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19岁的沈培荣进入吴江南麻丝织厂工作,负责机配件的采购。当时的沈培荣很珍惜这份工作,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工作,一心想把工作做好。过年时厂里整修设备需要采购机配件,沈培荣一个人从江阴的村办企业采购重达一百多斤的配件,挑在两个筐里担在肩上,从村里走到汽车站,从汽车站到达长途客运站,坐长途车到无锡火车站后乘火车到苏州,苏州再转公交车到轮船码头,最后坐轮船回到南麻。这一路需要一整天的时间。那个时候的沈培荣一点没觉得苦,他认为,工作就应该这样做。   与机械配件打交道一年,厂领导看中了这个年轻人的认真,在那个原料供应紧张的年代,将采购原料的工作交给了沈培荣。后来,厂里的销售出现了困难的情况,沈培荣又被调去做销售救场,其间还曾经站过柜台卖过布。随后的几年里,沈培荣顺理成章地成为经营厂长,1988年,沈培荣负责搞起了一家做服装的合资企业。   1991年,正是外贸加工订单在中国起步的年代,当时国外客户的订单从将款式交给国内乡镇企业开始,到交货为止最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而当一位美国客户的订单被拿到沈培荣手上时,一个款式从版样拿来,到交货,沈培荣一个月交出了一万件真丝服装,且质量款式各方面都很好。就这样,美国方面的订单纷至沓来。当时在镇里的路面上,拉面料的、接染料的、拉坯布的,沈培荣一个人同时指挥着八台车在路上跑。当时的吴江还没有能做国际贸易的支行,也没有任何银行能接信用证,沈培荣跑到苏州去找银行办理,拿到20万美元的信用证。就这样,沈培荣用32台缝纫机,6个月的时间,做了260万美元的生意,是中国乡镇企业出口丝绸服装到美国的第一家。   260万美元到账时,沈培荣并没有立刻将这笔钱换回人民币。当时汇率是1美元兑换5.3元人民币,转过年时,汇率变成了10.7。这个变动让这笔生意直接多赚了一千多万元人民币。随后沈培荣又组织建立了一家专业的真丝印染厂,延伸了产业链。就这样沈培荣经营管理的几家乡镇企业在那几年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效益。后来,进入1995年,真丝服装产能逐步过剩,进入困境,迫于压力,公司在1997年时结束了真丝生意。   “经营企业的话,无论做什么,都会有起有落,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在体制内,就会要求你一直有增长一直在上升。而我觉得要做好一个品牌,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市场波动里赢亏都是正常的,不能一个领域一时亏了就急于退出,那样是打造不出一个好品牌的。”沈培荣因此感觉有所束缚,认识到当时的体制可能并不适合自己的发展。   1997年,沈培荣决定从体制内辞职,放弃了很多人眼里是金饭碗的公务员身份,下海拼搏。到97年辞职为止,沈培荣一直身处纺织行业。做过原料采购员、销售员,做过经营厂长,还加工过丝绸服装。这个过程里的每一个岗位上,沈培荣都很用心,始终不断在摸索,努力去了解这个行业的整体情况。   辞职后,沈培荣帮助朋友经营木材生意,做了五年,到2002年时,有朋友问他现在怎么样,他坦诚相告:“真正领会到了,隔行如隔山。”2002年11月,沈培荣决定放弃木材生意。当时的沈培荣感觉人一下子就轻松了,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其实早已经是一个纺织人。当决定再次投身纺织行业,建立起震纶棉纺时,沈培荣下定决心:这辈子再也不会转行,一定要将棉纺这一行做到底。   “运气”靠的是自己   在震纶成立至今的十年里,沈培荣的运气看起来相当好。有一次泰国有一批粘胶原料想供应到国内市场,这边却没有人要,沈培荣就以16000元左右每吨的价格全都要了,总量大概三千吨。合约在周六签订,周一粘胶行业会议在北京召开,粘胶原料涨价,在随后的几个月时间里,粘胶短纤价格一路上涨,到达了历史最高的三万多元每吨,比沈培荣购进时的价格翻了一番。   这样的巧合造就了企业更多的发展机遇,说是运气,其实并不尽然。这样的决策里包含着沈培荣对市场长时间的观察研究,是在深入了解市场规律和习性的基础上做出的决定。销售价格不是企业说了算,是客户和市场说了算,而企业唯一的主动权是对原料价格的掌握。要始终了解市场的规模和行情

文档评论(0)

神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03223011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