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肺复苏的新进展
(?New progress on 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张凯 延边大学护理学院 2007级护理学 2074150056(53)
【摘要】目 的 了解近国内外心肺复苏(CPR)研究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继而为全面提高成功率提供参考。方 法 通过文献检索,查找国内外对心肺复苏的相关研究文献分析基础生命支持和进一步生命支持目前发展的一些新进展。结 果 目前国内外关于心肺复苏的各项研究及标准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动,方法和技术都更为科学尤以除颤术、气管切开和血管加压素的发展最为明显。结 论 心肺脑复苏术 (CPR)经过 40多年的探索践,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全国范围内心搏呼骤停的复苏成功率,尤其是生存率仍然很低。如何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抢救成功率是我国乃至全球医务工作者面对的难题。气管内插管血管加压素
antidiuretic hormone
复苏学是研究导致机体氧输送突然停止或接近停止的病理状态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发生机制和急救治疗的一门科学。这种病理状态严重影响心、肺和脑的功能,它是危重病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复苏学尤其强调发生机制、全身缺氧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现代心肺复苏方法在急诊医学、心脏病学和麻醉学等多个学科都是富有挑战性的课题[1]。现代心肺复苏的方法是在20世纪50~6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挽救了许多生命,特别是1956年Zoll医生对除颤器的改进应用,1958年美国Peter Safar和Elam发展了口对口人工呼吸技术,1960年Kouwenhoven等人确认了单独的胸外按压可以维持血液循环,使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大为提高。1961年,于美国匹兹堡会议,脑复苏首次被加入到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体系中,CPR就演变为目前的心肺脑复苏(cardiac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1963年Reding和Pearson报道肾上腺素或其它血管收缩剂改善了复苏效果,CPR重要部分药物治疗才被加入。1992年10月,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在权威的美国医学杂志发表了“生存链”这一现代急救的重大观念和技术。4个早期即早期识别求救、早期CPR、早期电除颤及早期高级生命支持是保证CPR成功的关键因素。根据国内外近年来在心肺复苏方面的进展现将其发展趋势综述如下。
1.1张氏ECPC胸外心脏按压早在1955年我国天津已有报道,早于Kouwenhoven5年,但由于中国人的自卑心理和崇洋思想未引起医界重视。1974年内部资料显示国内有人对胸外按压肺通气即有观察,记载快速胸外心脏按压潮气量125ml,小于无效腔含气量150ml。显然不能实现有效肺通气。1974年董承琅主编的《实用心脏病学》记载胸外心脏按压本身不能实现有效的气体交换,故应同时配合人工呼吸,提出压幅3cm,压频70~80次/min,以掌根部按压胸骨的中下段。近年出现许多新兴的CPR,包括插入性腹部加压CPR(IAC-CPR)、高频CPR、主动性加压-减压CPR(PTACD-CPR)、气背心CPR、机械(活塞)CPR和有创CPR。与标准CPR相比,CPR辅助方法通常需要更多的人员和接受额外训练并配备辅助设施,而辅助方法多限于院内使用,目前尚未发现哪一种辅助方法在院前基本生命支持(BLS)救治中的应用效果优于标准CPR。近年张天平提出把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复苏法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60-1980年)为传统胸外心脏按压(T-CPR),加“口对口”呼吸,压幅浅为3~4(5)cm,频率60~80(100)次/min,以掌根部按压胸骨中下段1,14,15,由于压幅浅、早年急救经验不足,故复苏效果较差,此期认为胸外心脏按压机制为心泵机制。第二阶段(1980—1990年)为标准胸外心脏按压(S-CPR),加“口对口”呼吸,压幅较深为3.8~5.0cm,频率为80~100次/min,并致力于配合电除颤,此期提出胸泵机制,以后则全面否定了心泵机制,为此人们企图不按压胸骨中下段,而均衡地挤压胸廓,认为增加胸内压,即可完美推动血流,但所试用的新CPR疗效并没超过标准CPR,此期认识到电除颤为提高复苏成功率的首要环节。此期强调现场电除颤,普及CPR按压技术到每个公民,对复苏技术和药物使用的规范化提高了复苏的成功率。但由于现场急救,人们不愿采用“口对口”呼吸,尤其在广大农村基层医院,几乎无人采用“口对口”,影响了现场复苏急救的成功率。第三阶段(1990年后)为标准胸外心脏按压与ECPC相结合。1982年张天平研创的胸外肺心同步按压复苏法急救心性猝死首例成功
文档评论(0)